第420章 恐怖的近卫军
章节报错
因此作为部队核心的铁甲兵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苏城军铁甲,以及前方被烧毁的漆黑的苏城军阵线。
萧凛等人在略微观察了一会儿苏城军阵地后,感觉苏城军铁甲数量看似不少,但是也还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因此没有犹豫决定指挥部队继续发起进攻。
为了防止之前的情况再次发生,这次联军没有用火油罐攻击,在萧凛的命令下,大军直接以泰山压顶之势全线向苏城军压了过去。
在一阵稀疏的箭雨攻击后,便与两军便开始了短兵相接,只是刚一交手他们就被眼前的一幕看傻了,因为面前的铁甲军,并不是自己传统认知中的铁甲兵。
第三军作为骁骑倾尽资源培养出的近卫军,在整编后第一次向众人展现了他们恐怖的战力。
身穿重甲的他们,在面对蜂拥而上的北征军时,无论敌人怎么冲撞,如何进攻都无法撼动他们哪怕一步。
而面对近卫军整齐划一的进攻,这些自以为装备不错的北征军,无一例外在苏城军的进攻下,被杀的人仰马翻,不少人在赵国近卫的攻击下,直接被连人带甲劈成了两半。
由于场面过于血腥,很快穿着链甲负责打前锋的南境精锐们,没过了多长时间便被吓破了胆,所有人开始不自觉的频频后退。
直到联军派出督战队斩杀了数百名畏战不前的兵士后,后面的人才颤抖着冲再次返回了前线,只是战力低下的他们不久后便再次步入了同伴的后尘,成为了苏城军的刀下亡魂。
两军的战斗一直从上午持续到了傍晚,在尝试了数种进攻方法均无果后,北征军无奈只能选择全军撤退以图再战。
待到两军缓缓撤退后,只留下了一个布满尸体的战场。
打完这仗之后,北征军各位家主心情十分沉重,因为己方倾尽1万主力发起的全力一战,仅仅只击破了苏城军两道防线便损失了万多人。
而苏城军的损失仅仅只有八千余人,这其中包括800多名整训兵和300多名第三军精锐。
而这么小的损失,第三军在战后便立马从其他各军中抽调新晋精锐补齐了,此战过后苏城军士气大增,从上至下都有了主动进攻的想法。
反观北征军这边,惨重的战损比成功将南境众家族打醒,那些血淋淋的数字,让一众家主们意识到自己吃掉苏城军突出部的,想法好像过于天真了。
家主们不约而同的开始抱怨此次北征军作战,好像所有人都是被忽悠过来的一样。
见此情况明知主动进攻已无胜算的萧家主萧凛,面色阴沉的对台下怨声载道的一众领主说道“诸位,经此一战,我承认我们之前的想法有点过于简单了。
在今天的战斗中,我军耗尽了万多名精锐,也只不过干掉敌军不过八千多人。
这其中超过9成的损失都属于敌军的预备民兵,敌人战兵的损失,可谓是微乎其微!
再继续打下去,不用等苏城军大军主动进攻我们的领地,我们便自己先垮掉了。
既然事已至此,我决定大军集体后撤20里,集中兵力在横跨整个南境的虎溪三个可泅渡的浅滩上,建立防线这样还能尚有一线生机。
因此我建议全军后撤至虎溪一线,建立防线!”
萧凛刚说完,赵家家主便立即起身反对道“这个方案我不同意!虎溪北侧可是有200多座村寨,我军一旦后撤,这些村镇可以说是白白送给了苏城军!
我们赵家的大部分村镇都在虎溪以北,让我们后撤和让我们赵家直接投降有什么区别!”
紧接着紧邻赵家领地的韩家家主也附和道“是啊!我韩家领地也有超过半数在这个以北,这些村镇是我韩家最终的产粮地!这一撤相当于要了我们韩家的命啊!我韩家宁可战死!也不后撤!”
赵韩两家的发言,成功引起了虎溪以北诸家族的支持,他们纷纷起身表示道“对对对!不能撤!”
“打死也不撤!”
但也有人同意后撤的,比如有3成领地都在虎溪以北的高家家主便直接起身变态道“我高家支持撤退!”
更不用说领地本身就不在虎溪以北的其他家族了。
最后在经过一阵激烈的争论后,北征军直接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以萧家和高家为首共计万人,选择退到虎溪以南组织防线,据险而守。
另一部则由赵、韩两家带领,共计3万多兵马,他们选择留在虎溪以北,一个个都表示要誓与领地共存亡。
结果萧凛带领大军刚撤走不长时间,赵家家主和韩家家主便收起了原先的那坚定的表情,在默默相互对视了一眼后,两人不约而同的说道“我们投降吧!”
而同一时间北征军南撤队列,高家家主正在为了赵、韩两家为首的部队死活不撤退,而萧凛却毫无作为而在和萧凛生气,只见他怒气冲冲的对萧凛说道。
“娘的!萧大哥,要我说咱们就该把赵、韩两家的老小子干掉!收缴了他们的兵马一起到虎溪布防!
现在可好你还搞个举手表决,表了个锤子,支持后撤的人再多,最终人家们也没跟咱一起撤啊!这下既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
萧凛听后默默的摇了摇头道“把他们留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虎溪防线那里准备的不充分。
留下赵,韩两家在,至少还能拖延一阵苏城军的前进速度,给我们争取几天的时间,既然这件事必须要有人去做,为什么不选主动留下的呢?”
“万一他们主动投降了呢!那你的计划不就落空了么!”
面对高家主的提问,萧凛神秘一笑道“呵,苏城军对待盆地中各家家主的手段,我们之前都有所耳闻,被抄家灭族的大有人在,只要他们不傻,就不会向苏城军投降的!”
“但愿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