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土豆与红薯
章节报错
此类根茎之食,世人多掘而即啖,宋应星初以为仅可生嚼,殊不知土豆之味,淡而无奇,勉强咽之。
“咦?卿竟生食此物?”崇祯帝讶然顾宋应星。
宋应星苦笑以对,心中暗忖:陛下未示他法,此物新奇,水润诱人,凡初见者,料想皆以生食试之。
“时至饭点,老解且歇,再掘土豆红薯来,朕欲小试牛刀!”
崇祯帝悠然吩咐。
世人皆知崇祯帝治国严苛,却不知其于庖厨之道亦有所成,此等才艺,鲜有人知。
自登基以来,虽享尽荣华,然亲手烹饪之趣,久未尝之。今借制造局之便,终得展露身手。
解阎王领命,虽面露苦色,仍匆匆而去。崇祯帝含笑,步向厨房。
未几,解阎王携侍卫满载而归,厨房内众厨惊愕不已,皆因陛下欲亲自主勺。
宋应星与解阎王则泰然处之,深知崇祯帝之非凡,其行事风格独特,杂学造诣亦令人叹为观止。
众厨手忙脚乱,备料齐全。
崇祯帝解袍束袖,执刀如飞,刀工精湛,令大厨王二麻子赞叹不已。
土豆丝、条、块,各尽其妙,更以清水护色,防其氧化。
继而切肉为丁,备料齐全。
热油爆香辣椒,土豆丝入锅,翻炒间香气四溢。调味以陈醋、食盐、蚝汁,简约而不失风味,酸辣土豆丝顷刻而成。
香气弥漫,金黄土豆丝配以红艳辣椒,诱人垂涎。解阎王、宋应星皆目不转睛,未曾想崇祯帝有此等手艺。
随后,土豆炖牛肉、油炸薯条、蒸煮土豆红薯相继出炉,两刻钟内,佳肴满桌。
崇祯帝净手,命人布菜。望着自己之杰作,略感遗憾,未能尽展红薯之全貌。
“诸位,请品尝。”崇祯帝举筷示意。
宋应星谦让,解阎王则不拘小节,率先品尝。酸辣土豆丝入口,回味往昔,转而夹起炖牛肉中土豆,赞其软糯鲜香。
崇祯帝自品,味如旧日,薯条则勾起异国记忆。
宋应星亦赞不绝口,尤爱蒸煮土豆之原味。
“陛下,此蒸煮之法,若推及民间,可代馒头,实为百姓之福。”宋应星喜道。
“解卿,红薯亦佳,甘甜可口。”解阎王边吃边赞。
崇祯帝笑而不语,心中却波澜壮阔。土豆、红薯,此二物,足以养百万之众,百姓温饱有望矣。
宋应星察其意,肃然起身:“臣请旨,速将此二物推广至北方旱区,以解万民之困!”
时值金秋,尚不迟暮,若即刻播种,定能于冬寒前再添一丰,此季之收,实为北地饥民之甘霖。
宋应星洞悉薯豆之丰饶后,迅即在南疆海滨广罗薯种,加之眼前二十亩沃土之硕果,其救济之力,足以慰藉无数嗷嗷待哺之生灵。
回首往昔,宋公唯憾试验田之未广,思及来年大明粮仓之安,不禁扼腕。
崇祯帝闻之,龙颜大悦,即令钦差赴山陕督耕,并亲点宋应星同行,以广薯豆之种。
朝廷连年巨资疏渠赈灾,山陕百姓感念皇恩,然新作物之推广,尚需宋公亲临,授以耕植之术。
宋应星慨然应允:“为君分忧,为民造福,臣虽万死不辞。
明日即备良种,后日即赴征程。”其言掷地有声,尽显忠肝义胆。
岁月悠悠,宋应星心潮澎湃,前所未有。陛下之鼎力支持,物力、人力、财资皆备,遂使火铳量产,薯豆亦成万民之福。
每念及此,宋公胸中便涌动不竭之力,誓将科技之光洒满人间。
饭后,宋应星引崇祯至房,呈上一册册厚重的试验纪要,乃水泥、玻璃、火铳等创新之作,内含图纸精细、配方独到、问题剖析深刻、改良思路新颖。
在崇祯帝筹谋设立制造总局之初,已对宋应星寄予重任。他虽对古贤智慧满怀敬意,却对匠道传承之封闭深感忧虑。
彼时,技艺尤其是杂学工学,宛如秘传珍宝,师徒间口耳相传,壁垒森严,外人不易窥其门径,子承父业成常态。
此状之下,一旦匠师无嗣可继,毕生所学恐将湮没,致后世技术辉煌,难掩宋明瓷艺之憾。
崇祯帝为破此局,令宋应星广集研究精髓,编纂成册,并设科技奖以资鼓励,意在打破壁垒,共享智慧。
非匠人入制造局即慷慨解囊,实乃皇恩浩荡,难以拒之。
崇祯帝言:“此等资料,乃国之瑰宝,朕留一份于宫,卿亦需妥善保管,编纂成,待朕腾出手来,明岁即令工部筹建工学理学之高等学府,教材之事,尚需宋老费心。”
语毕,沉声有力,尽显帝王决心。
宋应星闻之,心潮澎湃,其志与帝不谋而合,着《天工开物》亦为此道。
遂躬身应命:“臣必鞠躬尽瘁,为陛下分忧。”言罢,取出一枪管,乃其试制之膛线火铳。
崇祯帝眼前一亮,亟弃图纸,接过枪管。于火光中审视,膛线清晰,宛如螺旋,正合其意,不禁龙颜大悦。
“宋老真乃神人也!此膛线何术所成?”帝好奇问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