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都在路上奔波,却只是干了一件事,效率着实不高。

苏溱皱着眉头,计划着等工坊开启,也弄个牛车,一来可以坐脚力,二来可以运输豆油。

要把豆油运输到外地,最紧要的还是有一条宽敞平坦的管道,不然再好的东西,也得埋没在深山中。

苏溱望着外头连绵的群山,也不知道这些山中有没有她要的粘土,最好有铁矿。

不过也是痴人说梦,即便有铁矿,也会第一时间被朝廷征收,统一看管,怎么可能落到她手里。

“二娘三娘,你们这几日四处转转,要是有人丢掉不要的瓦罐瓷片,都捡回来囤着。”

“你要这东西做什么?”

苏溱没有多做解释:“自然是有用的。”

有了苏溱的交代,附近几个村子多了几个小丫头,日日在人屋头田边闲逛,尽拣些没人要的烂瓦破罐,捡前还会特地等主人家回来,问能否捡走。

农家向来节俭,一口碗能传几代,但凡扔在地上的东西都是破的不能再用了,村人看到几个小丫头尽捡些没人要的东西,捡时边上若是无人,还会特意等主人家回来,问过之后,才收走。

有好心的人家看傅媛带着两个水灵的妹妹捡破瓦片,还会问问傅媛父母,再有村人告知这是苏娘子三个孩子后,都是拿出吃食或是其他不要的瓦罐给她们带回去。

傅媛是一概不要的,若是傅姜或是傅妹对着吃食眼馋,还会被她责骂一顿。

自然也有一些人家看傅媛三个丫头生得好看,想要哄骗,都被傅媛激灵化解,之后傅媛就很少带妹妹出来捡瓦片,就算出来也是要在很多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捡,必须是要有人能看到她们才行。

苏溱本人,也在收集着用剩的草木灰。

草木灰这东西在古代用途甚广,不仅可以消毒,沃田,洗衣服洗澡都可以,家家户户都会囤一点。

要苏溱挨家挨户收集草木灰,实在有些难为情,索性就全权托付李生,让他去跟县令谈。

反正目前她的要求,县令都会尽力满足。

终于,在夏种结束后,苏溱要的草木和粘土都送到了周家院子。

周家院子的归属也被县令判下,因着陈老二早已不是周家族人,陈老二没有继承院子的权力,至于屋子的归属,由于屋主没有下落,县令已经请府衙派出人手去打探消息,若是屋主一家仍无消息,屋子便由周家族人自行处理。

有了县令决断,苏溱没有后顾之忧,将屋子和院子打算出来,不日便能带着女眷搬进去。

“苏妹妹,你可是要搬走了?”

正在收拾东西,破门外便传来李翠花的声音。

夏种结束,李翠花也能见到人影了。

苏溱放下手中动作,将门打开,却见黑了一圈的李翠花面上有几分羞赧。

“阿姐,你这是有何事?”苏溱望着她,眼中闪过不解。

李翠花同她关系好,夏种那几日,陈仪每日在李翠花家中做饭,各家出一些粮食,都是一起吃的。

都是这么相熟的情况,哪里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李翠花还未想好怎么开口,见苏溱如此直接问出来,便知她没有与自己弯弯绕绕的心思。

“你这不是托我找几个靠谱的人去豆油工坊干活,我也是有了人选,只是,我妯娌一家也想试试。”李翠花有些不敢看着苏溱眼睛。

苏妹子让她帮忙找可信之人,她却推荐了自家老头兄弟一家,仍是谁都会觉得这夹私了。

李翠花有些抬不起头,在她朴素的认知观中做事得公正,也得避嫌,妯娌一家毕竟与他们关系亲近,让她将妯娌几个孩子塞进豆油工坊,属实让她难开口。

苏溱看着李翠花抬不起头的模样,放软声音,“朱大伯家中三个儿媳我都是见过的,都是老实本分之人,想来也是可靠。”

前些日子农忙,许多人家专注夏种,苏溱记得他家公公日日拉着牛车在附近村子收豆腐皮,换粮比豆腐坊少些,但也算合理。

收了豆腐皮后,又拉去豆腐坊换小米,赚些中间费用。

苏溱听说朱里正兄弟收豆腐皮还多嘴打听,才知道这主意是他小儿媳出的。

苏溱就记下了那个小儿媳,是个有做生意头脑的人。

李翠花见苏溱主动开口,眼睛一亮,笑着说,“可靠的可靠的,我妯娌三个儿子最是孝顺,干活也卖力,只要叮嘱他们不乱说话,必然会把事情烂在肚子里。”

“那让他们准备一下,不过事先说好,我这豆油坊是正经伙计,签了契约便是除了每月四日可以休息,其他时间都得住在工坊中,每家也只能选一人,若是出去胡乱说话,干活不尽力,那可是要上县衙老爷处的。”

见苏溱这么爽快同意,李翠花松口气,忙不迭保证,“这我都是说过的,必然谨慎卖力,为县老爷干活,哪里敢造次。”

做豆腐皮,收豆腐皮赚粮食,哪有跟着苏溱去豆油坊干稳定。

况且豆油坊建成后,是包吃包住的,每月稳定发放薪水,据说若是豆油坊做大了,可以按照伙计干活多少发放银钱,这可比粮食保值多了。

她妯娌儿子能进豆油坊,那算是有福。

只是——

李翠花眼中黯淡,就是不知道三个儿子只能去一个,这个名额该给谁,这段时日,她妯娌家是不得安宁了。

正想着,门外又传来一道声响,接着是砰砰的磕头声。

苏溱跟李翠花皆是愣了一下,急忙向外望去。

只见三个瘦骨嶙峋,身上满是哄臭味的小女孩跪在地上冲着茅草屋磕头。

见她们出来,三个女孩眼中齐齐发亮。

跪在中间的吴倩死死盯着苏溱,宛如在看周身发光的救世主,“苏姐姐,请您带上我们姐妹一同走吧!我们三姐们会日日做活报答您,我们绝不多吃一口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