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时间匆匆赵地平 (第12页)

秦王政十七年,秦国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消化燕赵两地,根本无暇发起对外战争,这样的情况让这个天下难得地享受到了太平的年景,但这样的年景究竟能够持续多久,却无人能够对此有着乐观的态度。

燕赵两地,尽在大河之北,富裕虽然不如齐、魏,但也是真正的大国,秦国在一年之内鲸吞两国,人口、领土以及赋税等组成国力的核心资源提升足有数成,一旦秦国将这些力量彻底消化,最终呈现在世人视线中的是怎么样一个秦国,还用去想象吗?

甚至可以说,只要秦国不自爆,天下大势已经定了,无论是楚国还是齐国,都不可能挡住秦国的步伐。

在初春的阳光中,自齐国与燕地的交接处,有着一行人踏过曾经的燕齐边境,现在的秦齐国境,进入了秦国境内。

“这燕地到底是换了天地,山川依旧,但主人已经不一样了。”从小圣贤庄受邀而来的荀况对着身边的一众弟子道。

“秦国去年年末才占领燕地,这才过去几个月的时间,怎么看起来都不像是被秦国占领的样子?”在荀况的身边,一个弟子管观察着在田间劳作的燕人,根本看不出来什么有什么异样来,如果不是偶尔有着秦军从大路上分驰而过的话,他甚至以为这就是曾经的燕国。

“看不出就对了,秦国的这位左丞相看来学的可不仅仅只是兵家之学,还有着道家的那些门道,只不过,不知道在他的认知中,我们儒家又是在哪个位置?”侍立在荀况身边的一个青年说道。

“我看那左丞相府的六部之中的礼部在设置上与我们儒家之学颇为契合,在燕地,我们应该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荀况神色轻松地说道。

人活得时间长了,到一个地方很容易找到曾经的回忆,荀况就是如此,早年间游历天下,许多地方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眼前的地方就是如此。

“但礼部只是六部之一,他真的能够重视我们儒家吗?”另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道。

如果非要将儒家往六部中的礼部靠的话,那兵部是不是对应着兵家,刑部对应着法家,甚至连工部也很有计较,只是这么说的话,未免太过牵强了。

“心不要太过贪婪,任何事情都要一点一点的来,礼部就是一个机会,在不久后,这个天下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国度,在新的国度中,儒家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件事情很重要。”荀况道。

人活到荀况这个份上,最在意的已经不是自己,而是道统,人的生命有限,但若是道统能够传下去,属于荀况这个名字才能永远活下去。

“机会很重要。”荀况重复道,既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在对身边的弟子所说。

“礼部?我倒是对户部更感兴趣。”服侍在荀况身边的青年想到。

荀况在儒家的地位十分奇怪,他虽然是如今儒家辈分最高之人,但所教出的弟,尤其是最得意的几个弟子,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儒家弟子,从韩非到李斯,再到方才的青年都是如此。

一行人走在燕地的道路上,荀况是在回忆,而他身边的弟子们则是在观察,一如年轻时的荀况来到此地时的样子一般。

一行人并未走出多远,一队军卒自北而来,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队军卒兵甲精良,一看就是百战精兵,虽然隔着老远的距离,但荀况等人都感觉到一种凛冽的气势,这样的精锐,即使是在秦国,应该也不会太多。

更重要的是,这队军卒是朝着荀况他们这些人来的。

就在众人下意识地就要戒备之时,那队军卒突然间勒住了缰绳,刹时间已是分列左右,迅疾如风只是寻常。

“这是?”荀况凝神看着,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

在军卒之中,一骑走出,相较于周围地兵戈冷冽,此人却只是一身武服,衣服虽然简单,但做工却是极为考究,一看身份就不一般,只见此人看不出具体的年龄,或许只有二十多岁,因为他实在年轻的过分,但或许也已经过了三十岁,因为那一身的气度非比寻常,绝不是年纪轻的人能够拥有的。

青年按着腰间的长剑从坐骑上跳下,走出人群,对荀况说道:“荀先生,久闻大名,如今算是真正见到了。”

“左丞相?”荀况走上前,在疑问中却尽是肯定之色。

年纪轻轻可以因为出身的原因拥有权位,但在修炼这件事情上,却没有捷径可走,在青年出现的那一霎那,犹如携天地之势而来的情景,荀况却是能够肯定,莫说是在此时的燕地,哪怕是在整个天下,能够有着此种实力的人,唯有杨明这位秦国的左丞相一人。

第512章时间匆匆赵地平 (第22页)

此时跟随在荀况身边的儒家弟子也明白过来来人的身份,这位就是邀请他们这些人来此的主人了。

说实话荀况也是有些意外的,在他的认知中,杨明这样的年轻人,尤其是他这种年纪轻轻就在权位、实力、名声俱是达到了顶级的人来说,心高气傲本就是寻常之事,他有着骄傲的实力,也有着骄傲的理由,如此出蓟城数百里相迎的事情,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杨明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如果将那个左字去了,恐怕会更好一点。”杨明迎上荀况时哈哈笑道。

听到杨明的话,荀况微微一怔,随即也是笑道:“好像还真是这样的道理,这官场之道是要好好研究研究才是。”

荀况从来都不是古板之人,而杨明也有着不拘一格的实力,因为哪怕两人只是第一次相见,熟络起来的速度却是极快,况且,杨明给他们这些人的面子不可谓不大,所谓的拿捏更是无从谈起,在走到蓟城之时,杨明早已经与荀况变成了忘年交。

随着荀况的到来,左丞相府下的礼部算是正式构建完成,礼部在当下的左丞相府建制中当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礼部只是一个机构,其真正的权力还需要另外一套制度去支撑,而那套制度就是科举制,没有科举制支撑的礼部就只是一个吉祥物而已。

杨明不嫌麻烦将荀况从齐国请来,不仅仅是因为荀况是儒家大宗师,更是因为荀况在百家之中是一位十分特殊的存在,能够以儒家之学教出法家最后一位大宗师的存在,对杨明来说,是最适合在未来主持科举制的存在。

在儒家来到燕地后,墨家的一部分弟子也来到燕地,还有阴阳家水土两部的一些弟子也来到燕地,在短短的时间内,燕地已经聚集了来自天下间各处的百家弟子。

在左丞相府的官僚体系构建完成后,属于燕地的新的统治系统慢慢开始运转,从选兵,到基础设施比如驰道的设计,还有基于军户之间均田制实行过程中燕地新军的组建,还有对将要留在燕地生活秦军士卒的授田等各种相关措施的推行。

在杨明的治理下,各种各样超越这个时代,对于这个时代不知是好是坏,未来更不知道会产生怎样一种结果的制度在缓慢而稳定的推行着。

在燕地在左丞相的治理下,迅速发生着变化中,时间飞速地流逝着,越来越多的燕地被改变,被重塑,在一个国家的改变中,时间的存在感极低,一天,一个月,甚至是一年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咸阳宫中,秦王政看着从赵地返回咸阳的昌平君熊启与韩非两人,目光之中多有赞善之色,在两人的配合之下,秦军新占的赵地已经被有效的纳入到秦国的统治体系之中,而让秦王政并没有多少把握的旱灾也在秦国官吏的努力之下,安稳的度过去了。

更重要的,贯穿赵地全境,连接到洛邑的一条驰道也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建完成,未来,哪怕赵地发生了叛乱,秦国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中从咸阳发兵赵地,镇压叛乱。

“两位在赵地称得上是劳苦功高,赵地有着今年的大治,两位当居首功。”秦王政看向手由熊启与韩非联名承上来的竹简,目光之中愈发满意了。

在竹简中,是赵地今年收上来的赋税,很难想象,秦王政十六年的赵地还在经历战争与旱灾,在秦王政十七年竟然已经能够收上赋税来了,在秦王政的预计中,秦国可能还要在赵地这个大窟窿中投入许多资源的才是。

“赵地的旱灾虽然是消耗了大量的钱粮,但对于秦国来说也是天赐良机,若非是利用这次机会,想要如此迅速的收揽赵地人心,却是要千难万难了。”熊启解释道。

“确实如此,赵地既然已经彻底平定,那么,秦国的目光倒是可以投向别的地方了。”秦王政道。

天下六国,虽然已经除去其二,但还有着四国的存在,如今赵地已经被彻底纳入秦国的统制体系,得到的赵地方钱粮兵员的秦国,实力更胜往昔,秦王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对韩魏动手,进而拿下楚国,攻灭齐国,一统天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