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的时候风雪也停了,解除了宵禁之后不少长安城的居民都走了出来,看着城外的情况。

一条条道路在雪中清理出来,每一条路都连接着官道,只不过昨晚的在外面忙碌的士兵不见了,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此刻李泰正在蓝田县,为了更方调动物资,尉迟恭带着兵马名正言顺入驻了这里。

一幅幅河道的地图铺设在眼前。

尉迟恭讲着,“周边十五个村县都已经打通,队伍正在往远处走,已经让各县自己组织人手继续安排除雪事宜。”

天空的乌云没有这么厚重,但是天气却更冷了,这说明已经开始化雪,这个时候冻得彻骨,正是最需要保暖的时候。

一辆辆马车驶过,一车车的棉衣都被拉了出去,送给将士们御寒。

工厂连轴转不停工,李泰从昨天到现在都没有休息过。

心头有些懊恼,李泰喝问道:“工部的舆图还没送来吗?”

魏王的喊声传出了府衙,门外的小吏匆匆来报,“上半月霸上要疏通河道,工部的舆图被长孙公子带走了。”

这一下李泰傻眼了,什么时候长孙冲把这么重要的舆图借走。

心想也是,他爹是长孙无忌,也不奇怪了。

李泰一拍脑门,“本王想起来,括地志!把本王用来编着括地志的地图带来。”

又是一声大喊,李泰的喊声传出县衙。

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一晚上到现在李泰已经习惯了这种大喊大叫的指挥,应该经常有人听不见小孩子说话。

新的地图送来,李泰把自己做的地图挂上,这副原本是等高线地图,但也注明一条条的河流要道。

有了地图之后,一切都清晰了许多,姐夫指点出来的地图比之工部的舆图仔细上不知多少倍。

“果然还是要听的姐夫的,姐夫的话就没错过,真是邪了!”

尉迟恭召来了几个军中将领,还要重新规划人手去疏通河道。

这两天就是最关键的时候,也是防御水涝最关键的时期。

依照地图众人讨论出了一个方案,只不过这个方案又要连夜赶工。

“好在有这条郑国渠!郑国渠真乃举世壮举!”李泰嘴里咬着一张饼,向苍天行礼。

一道道的政令离开长安城,原本应该休朝的日子,在人们眼里朝堂好像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一队队的兵马来回奔赴。

张阳和李玥听着两位婶婶讲述着事情的进展,不少冻伤的人都在骊山外科医馆治疗。

好在药物还充裕,三十多个大夫一起忙碌。

工厂内,牛闯带着一队刚刚组成的技术班子,随时待命,一旦生产线出现问题,他们就要第一时间上去修理,由于负荷太大,本来就松垮垮的流水线,已经坏了八次,好在每一次都能及时修好。

有了秦琼的人帮忙,关外的棉花还在不断地运来,眼下不缺原材料。

张阳看着账目:“这一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看看我们的工厂负荷在哪里。”

李玥也点头,“这一次几乎调动了整个村子的资源,有了这一次的结果,想必对我们以后的生产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也能得到教训,将来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更加平稳地处置。”

张阳放下手中的账目,“不行,我不能看着这些亏损的账目,我一看我就感觉胸口疼。”

李玥笑骂道:“明明是一件好事,好似要割了夫君的肉。”

御寒的棉衣算是在一次的事情中,彻底打响了名声,骊山的外科医馆也可以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

张阳回到屋中,重新拿出图纸,这是原本的工厂生产线,以及用来棉布的新式纺车。

抽空了整个工厂的全部存,不仅如此还要一边生产,再一边把货物运出去。

骊山的只有百余口人,但骊山的生产能力足以匹敌任何一个上千人的工坊。

张阳斟酌着生产线是还是要改进,生产力需要再提高,技术人才,这年头绝大部分的人才都是皇帝手里,很让人头疼的麻烦,好想去挖朝堂的墙角。

甘露殿中,李世民听着房玄龄的汇报,除雪救灾的事情总算是渡过了第一关,好在没有因此造成重大的伤亡。

李承乾递上一件棉衣:“父皇这就是骊山生产的棉衣。”

房玄龄也解释道:“军中不少将士都说过整个棉服保暖不错,将士都是做体力活,就是汗水浸湿棉衣之后不好晾干。”

“这么冷的天气,普通的衣服也晾不干。”李世民拿过棉服细细打量着,“倒是厚实,衣服里面填充着什么?”

“回父皇,是棉花。”

“还真给这小子做出来了?”

“他们将棉花做成棉线,用纺车织布,再制成衣裳,往衣裳中填充嗮干的棉花,再将以重新缝合。”

李世民低语道:“朕是不是该赏赐这小子了。”

“儿臣以为确实应该赏赐青雀。”

李世民摆手道:“朕没说他,朕说的是张阳,当真你以为你弟弟有此远见?不过是张阳点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