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亲执火铳,立于靶前十步之遥,英姿飒爽。

“火铳轰鸣,陛下需谨慎……”宋应星关切之声未落,只见火铳枪口黑烟骤起,随后雷鸣般巨响震撼天地,犹如龙吟虎啸,划破长空。

崇祯帝手中火铳轰鸣,震颤直抵心魄,肩胛微颤却浑然未觉,龙袍加身,疾步如飞至靶前。

但见檀香木板,铅丸深嵌,半寸有余,其力之猛,可见一斑。

崇祯轻抚木板,转而对王承恩笑询:

“此靶所用何木,竟能受此一击而不折?”

王承恩躬身答曰:

“禀陛下,此乃檀木之精,质地刚硬,火铳之力尚能透此半寸,寻常铠甲,恐难挡其锋。”

崇祯又问:“此铳射程几何?”

宋应星恭敬上前,言简意赅:

“陛下,其射程与火绳枪相仿,约莫自六十步至百步之间,然距远则准度难保,威力亦减。”

明朝尺步,约合米五,六十步之遥,几近百米之距。

火铳射程之估,或有出入,皆因火药装填,尚未定式,全凭将士手感与经验,巧妙拿捏。

崇祯闻言,龙颜大悦,赞曰:

“妙哉!先生之才,实乃国之瑰宝,当重重有赏!”

言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番成就,乃他异世之旅中火器技艺之飞跃性突破,犹如星辰初现,照亮前行之路。

“能为圣上分忧,微臣心已足矣。

况且,此遂发火铳之诞,非臣独力可成,实乃毕大人红夷火铳图纸之赐,若无此宝,臣恐仍陷迷宫,难觅捷径。”

宋应星对工部尚毕懋康深施一礼,言辞间尽显谦逊与感激。

二者虽未谋面于前,然心灵相通已久,犹若故人重逢。

毕懋康之所以能执掌工部,实乃宋应星慧眼识珠,力荐之功。

更兼二人志趣相投,犹如伯牙子期,毕尚于繁忙政务之余,常至宋府品茗论器,情深意笃,已成莫逆之交。

“呵呵,毕卿之《军器图说》,进展如何?”

崇祯帝含笑而问,目光轻扫毕懋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