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近段时间,张如生十分繁忙。按照刘积仁的指示,他正在筹备局里的机构改革方案。此次机构改革,首先是将深州市城乡建设局更名为深州市规划与建设局。那是建设部门名称最混乱的一个时期,当时民间流传一句笑话:“上面一个部,中间一个厅,下边名字像星星。”意思是除了中央(建设部)和省一级(建设厅)的名称一致,省级以下建设部门名称不统一、不规范,有叫城乡建设局的,有叫建设规划局的,也有沿用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更不用说还有建筑工程局、房地产管理局、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局等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刘积仁认为,建设局要突出规划职能,应把规划的名称放在全局名称的前列。他多次在大会上讲过,建设局有两个拳头产品,一个是规划,一个是重点项目。这是建设局在全市的地位,也是在市领导心中的份量。但是一次机构改革,绝不是更个名这么简单。他已经思考了两年,谋划了两年,也到先进地区调研取经,一整个改革框架已经成熟:更名为深州市规划与建设局。成立三个二级局:市房地产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建筑工程管理局,机构级别为副县处级。将市城建投资公司升格为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公司,级别也确定为副县处级。其余没有公益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应该走市场化道路的国有企业一律改制,推向市场。这样整个建设系统的职能职责就十分清楚,局机关本部基本以规划为主线,包括村镇建设,其余的业务处室基本归并到三个二级局去。下属单位里首要的是要做大城投公司,这是重点项目的孵化和推进平台,也是对城市建设推动最大的政府平台公司。他多次带班到上海、深圳、苏州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发现他们建设局都把做大做强城投公司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过去深州的城建投资公司规模太小,无论从资产还是管理力量都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他决心趁此次机会成立城市发展投资集团,做大做强平台公司。他的这一系列改革思路,先后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城建)以及市长、记做过汇报,并得到他们的一致首肯。因此,刘积仁下定决心,一声令下,着手启动机构改革。

张如生现在真切体会到那句话:“领导一张嘴,跑断两条腿。”刘积仁跟上面的汇报都是宏观性、理念性的东西,真正要落地,其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加上内部机构调整,以及下属事业单位职能的调整,整个工作量极其巨大。光是与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事局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协调,一轮又一轮的请示汇报就让人头大。这一切基础工作完成后,还仅仅是拉开一个序幕。从动员到考察任用、到岗到位、分流调整到结束,更是一场马拉松。尤其是,刘积仁要求要结合此次机构改革把原先从下面企事业单位长期借到局机关上班的工作人员来一次大清理。张如生让周成琬做过初步统计,加上借在局里各大重点工程指挥部等临时机构的一共有一百二十多人。张如生搞干部人事工作多年,心里很清楚,这些能够借上来的人,除掉小部分确实是因工作需要选上来,背后大部分都是关系户,可以说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刘积仁要对这么个庞大的关系户群体开刀,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张如生多次婉转地向他进言,是不是可以从长计议,缓缓施行,不要大刀阔斧地搞一刀切。但是刘积仁并没有采纳。

张如生感到筋疲力尽,尤其是这个节骨眼上,得力助手陆自明又跑到北京去挂职,指望不上。只得把测绘院吴帆青和法规处小张两人再次借过来,专门搞机构改革工作。但是许多字工作仍不能令人满意,有时还不得不亲自操刀,把他累得人仰马翻。他心里有点后悔不该这个时候把陆自明派出去,本来有这么一把牛刀,快不可挡,工作要省心多少都不知道。哎!

陆自明仿佛被抛到了一座荒岛,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没有社交圈,就像独自生活在海岛上的鲁滨逊。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寂寞像一条蟒蛇紧紧地缠住他,难以排遣。这个时候,他会特别想念父母亲人,想念远隔千里的儿子。但他知道,这一切的痛苦和煎熬都是一个男人必须忍受的。伴手礼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在第一个周末星期天的下午,陆自明把伴手礼装在一个行李袋中,凭借通行证,门口的武警和门卫保安都没有为难他。他把行李袋放在办公室壁橱的一个角落,等到周一上班,他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朱豫东副司长和陈副司长两位的办公室在他对面,等他们办公室的门开了,他拿着两份伴手礼:房四宝礼盒和丝绸方巾礼盒,走到副司长办公室,介绍了一下深州市的情况,说是房四宝和丝绸是深州的传统化,把伴手礼分别放在两位副司长的桌上。两位司长都客气道谢,并说了些欢迎和勉励的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