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东方【七】
章节报错
这六七个小厮没有多说什么对陈敏麟谢过之后,就带着各自的行李一同去找旅馆去了。而当这些人离开车站之后,大约又过了十几分钟后,陈敏麟这才拿着自己的行李也离开了车站。
叫了一辆车,直奔蔡锷在云南的官邸而去。其实说实话,陈敏麟如果按照他内心的想法来说,其实他是想要先回家去看看自己的老父亲的,毕竟离家在外许久,家中人的牵挂以及他个人对于父亲的歉意。
都是无法言表的,或许作为一个军人不该有这样的小家子气的情感,但是军人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更何况,这孝顺两个字,本就是值得歌颂的一种本分那?但是没有办法。
“将军,这番话的意思,将军的用意,我想大家都知道吧?”王华对众人问道,众人没有回应,但是**目光我却看到更冷了,而且他的嘴抿在一起,腮帮子鼓鼓的,看的出他在发狠。
王华自然还是自顾自的说下去,我并没有阻拦,其实我那个时候的这番话也有对于他们来说,算是有一定意义的,他们之前没有听到,现在由王华说出来,也没什么不好:“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士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也。解释过来就是说必胜的要诀及掌握情势变化以指挥调动部队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谁又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呢?掌握时机的秘诀在于出其不意。如果猛兽离开山区,失去了险峻的山势做依托,就是个孩子手持长戟也可以吓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凭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强壮的大汉不敢靠近,对敌人来说,让灾祸突然出现,防不胜防,无法预料,是最好的制胜办法。
战术的制定未必需要硬碰硬的战斗,而且我军的情况至少现在看来还不允许我军与袁军硬碰硬的决战,所以就需要各位在战术的制定上,能够尽可能的采取避实就虚的方式,而且要有效,有力的给予敌军沉重的打击,现在我军虽然连战连捷,但是实际上,我军依然是处弱势的,曹锟未败,吴佩孚等人尚能与我军展开正面的攻击,而且他们最希望的也就是我军能够与他们正面硬碰硬的对抗,虽然我军
擅长硬战,而且从不畏惧硬战,可是这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好处?”
“这些都是将军的原话,我想将军话中的意思,大家都很清楚不是吗?”
“你到底是什么意思!”终于,**忍不住了,其实我知道,让**能够如此失态的,并不是因为王华学着我的话对大家说什么,而是因为他也和我一样听出了王华的话外之音,王华是真厉害啊,他绝对是一个人物,用我的话来打击我,这不是寻常之人能过做到的。
王华一下,并没有理会**的话,而后对众人继续开口,不过还未等他说几句,**却爆发了,他一拍桌子,就要开骂,不过却被我先他一步将他喝足了!“**!你要干什么!坐下!”对于我的话,**是非常信服的,悻悻落座,不再说话。
我摆摆手,示意王华也不要再说了,扫视众人一眼,我对他们讲述起了我与张凤翙昔时斗武的场景……
纵然沉陈敏麟回到了云南,哪怕是他这次回来的借口就是再给蔡锷寻药的同时去看一看自己的老父亲,可他自己清楚,这一切不过就都是一个噱头罢了,他回到云南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言自明。
也许这就是人心吧,北平的时局可能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动向,但是说起来,追根溯源的话,这与他们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假如说真的发生了战争的话,那么作为军人的他,还有他说爱戴的将军蔡锷。
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到自己的本分,拿出一个军人的担当来,也就可以了,或许结局可能是马革裹尸,但是至少那是一种简单却能够最大程度上诠释军人责任的一种方式。可是云南的局势那?
据说,江朝宗的暗杀手段千奇百怪,枪击、车祸、毒杀、自缢等等,一切的一切,几乎都能成为他的暗杀手段。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件事,那就是有一个刘姓的政、府职员,因为在政、见上与袁世凯一支有所不合。
很不幸的,他就成为了江朝宗暗杀名单上的一员,这位刘姓职员虽然职位不高,而且手中没有什么权力,但是因为其家族的一些势力,所以他还是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取得话语权的。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成为将江朝宗暗杀名单上的一员之后,在短短的五天时间内,就神秘的人间蒸发了。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意识到他可能已经成为了刀下冤鬼,直到前几天的时候。
从玉泉山往北、京城里送粮用的水道上,出现了一具已经腐烂的尸体,经过相关部门鉴定之后,最后得出的结论这具尸体的主人,就是这位刘姓职员,而且从尸体的鉴定结果来看,这位刘姓职员并非是死于溺水。
而尸体之所以会出现在水道上应该是死后被抛尸于此的,这位刘姓职员丧命的原因是一根从他天灵盖透入
脑髓的细长钢针,而且那根钢针上还检验出剧毒的成分。而且不单单如此,这尸体的上面还有两处枪伤。
但是,这毕竟只是针对于在战场上的时候,而不是让这些大马金刀的军人堆在这样的一间办公室,然后通宵达旦的翻阅着枯燥无味的县志、古籍记载,当然了,说是枯燥无味的东西,但是这其中有些记载的故事还是非常有趣的,就好像是尘州图所写的那样,奇奇怪怪,奇幻色彩的故事记载,或许哦能引起有些人的兴趣,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当他们将自己的兴趣点大染了了之后,在想要借着这样的奇幻故事来挑起自己的精神,可是非常遗憾的是,纳西奇幻的故事记载,实在是太少了,断断续续,而且根本就毫无规律所言,所以他们有的人看过了两三本记载之后,才能够再次阅读到这样的个故事,当然了,虽然这样的故事能够暂时性的挑起他们的兴趣,但是这绝不表示仅仅用这样的个故事的可阅读性来使得这些军人们能够保持精神状态,这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不过正大,大家看着朝阳,真想着如何向吴佩孚开口,劝解他放弃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能够休息休息的情况下,突然,一名参谋猛烈拍击桌子的声音,以及伴随着的“这有有关尘州的记载!”这样的叫喊声,整个办公室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这里面就包含了原本已经快要睡着了的吴佩孚,吴佩孚显然的没有听清楚那名参谋说的是什么,亦或者是说,吴佩孚因为精神不良的状态,并没有从那名参谋激动的话语中,听出他的肯定,所以他才会骂骂咧咧的开口问道:“奶奶熊的,什么事?”
参谋一听吴佩孚骂人,忙安静了下来,刚刚大喊大叫着发现了尘州图相关线索的参谋连忙走到了吴佩孚的面前,先是很自然的将一杯茶送到了吴佩孚的手里,同时又将自己发现法有关尘州图的资料放在了他的面前,吴佩孚并没有喝茶,只是随手的放在一边,对参谋问道:“说,你发现了什么?我怎么没看到那?”参谋用手指在籍上的一段字上,示意吴佩孚阅读此段。
原来,上所写的是这样的:有草头王,携千人兵马,以此地为都,揭竿而起,反对暴、政,此王无姓名,号称悖晦神王,于此地经营十三载,都城之所在,号尘州,后被剿灭……这是一段非常不明确的记载,但是通过记载上的只言片语还是能够看的出,这所谓尘州的地理位置的,因为这段字记载在县志上,所以可以可定就是这所谓的尘州,就是麻阳亦或者是说古时候的麻阳,不单单如此,由此也可推测出所谓的《尘州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意义的东西。
他就是这样做到,在他得知了护**占有武器的
优势之后,他便积极的与袁世凯以及北洋军械局,同时临近各省态度尚不明确的将军们联系,沟通,希望更能够将更为先进的武器调到前线来,武装第一线作战的北洋军,一次来打压护**的气焰,结果是明确的,曹锟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在最短的时间内,袁世凯召集能吏干才,将最好的武器装备以最快的速度,运到了曹锟的前线。
说起来,虽然护**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可是他们的弹药储备上却是有着不可弥补的劣势的,所以说起来,即便是曹锟没有将武器装备调集到前线来,那么只需要对峙一段时间之后,护**必然会捉襟见肘,因为他们没有大量的弹药储备,同时他们也没有很好的后援,至于为什么没有非常强力的后援吗,这件事恐怕要归结在唐继尧的身上,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战争的总结必然是乙方的战败亦或者是长时间的对峙之后的和谈,其他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说,即便是曹锟没有将武器装备调到前线来了,那么时间一长的话,胜利应该也还是属于北洋军的,但是曹锟却是这么做了,将武器装备调集了过来,将前线的北洋军武装起来了,所以由此看来,北洋军的胜算应该是更大的。
但王华唯一的优势都被磨平之后,他想要凭借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去和刘云峰交流,同时从他的手里得到援军的话,那么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就是王华部还存有优势的情况下,他的想法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刘云峰是直属于蔡锷与罗佩金的,那么刘云峰的部下自然也就等同于是直属于蔡锷与罗佩金的,所以如果说王华是滇军出身的话,或许他还能够借来兵力,但是可惜,他是黔军出身,同时又与黔地之前的最高统治者唐继尧之间私交甚好,所以无论处于何种考虑,相比刘云峰都不会借兵给他的,或者说是支持他的想法,那种短时间内,快速的,大规模的对零散地的占领方针。
不过要澄清一点,就是虽然王华与唐继尧的私交甚好,但是那应该说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因为一些事情,王华与唐继尧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变化,就好像是唐继尧与蔡锷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一样,现在的王华与唐继尧,可以说的上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往来的,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私下里。
其实说到这就有必要提一下王华与唐继尧之间关系转变的原因,其实也没什么,事情还是从当年蔡锷进京之后说起,那个时候,袁世凯高登大位,但是因为一些缘故,所以他对于全国上下的将领官员们想的并不是那么信任,尤其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所以袁世凯选择了帝王常用的招数,那就是名义上召你来到权利的中心,许诺说给你加官进爵,但是
实际上,当你放弃了自己的所有的兵权以后,当你走入到北、京以后,那么你的命运基本上就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掌握,名义上的升迁,实际的软禁,其实这就是帝王权术的最常用的招式而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早就已经不新鲜了的东西,却还是每每都能够达到预计的效果,即便是到后来会出现一些偏差,那么基本上也都是相差无多的。
蔡锷、张凤翙,还有许许多多向他们这样的将军,官员,就是这样的,虽然他们中间只有少部分人,是真的为了权与利而跳入到这个全套的,实际上他们更多的人,在明白原委的情况下,还会毅然决然的这么做,实际上不过就是为了保命罢了,比如蔡锷,比如张凤翙。
蔡锷被袁世凯召集进京之前,他官居云南都督,统挟整个云南的军政大权,也会只能是因为如此,他得到了一个“云南王”的称号;蔡锷,也就是整个云南政、治与军事系统的核心,当他离开云南走上了前往北、京的路途之后,那么也就相当于一下子将和整个个云南的真正核心给挖了出来,这样一来的话,也就等同于,暂时性的将云南的局势搁置在了自生自灭之地,当然了,这也并不准确,而且实际意义上来看,也不单单是这么浅显的,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蔡锷离开云南之后,再没有合适的,新的领导者来到云南主掌军政大权的情况下,那么云南也就相当于所谓的“三不管”任由自生自灭的情况了。
袁世凯当时虽然费劲了周折,才把握了蔡锷的秉性,从而使得他顺利的离开云南,前往北、京,但是实际上袁世凯那个时候一心只是想要集权,所以他并没有考虑到云南的局势,以及暂时性的,能够安稳接替蔡锷位置的人,说起来,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至少从军、政二字上来看,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那就是蔡锷到京之后,听闻了这件事,便主动地要求袁世凯罢免自己云南都督的位置,理由是自己身在北、京,已然无法顾及到云南的大事小情,所以如果自己还是挂着云南都督的头衔的话,那么第一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其二也是对云南全省百姓的不负责任,都知道云南是一个困难的地方,所以那里每一天都会有非常多的事务需要处理,积压的话,恐怕会非常的麻烦,所以蔡锷等同于是自己辞去了云南都督的位置,当然了,这也可以看出蔡锷这个人的智慧,懂得如何的保护自己,同时也展现了他过人的情商。
其实也正是因为如此,蔡锷在京的时候,袁世凯才会对他如此礼遇,而且他这个人怎么说那,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说句不好听的吧,蔡锷在处理事情上,就好像是一条泥鳅那样,滑不留手的,再加上他自身的名誉威望与能力,以及蒋百里、杨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