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军中,苏定方与卫斌乘马并行。

“苏将军,此战如何,将军可有打算?”卫斌问道。

大军出塞,袭取薛延陀,乃是朝廷拟定的战略。

“大王已有谋划,只是尚未宣之于众。”苏定方回答道。

说完,他看着缓缓前行的大军,看着那紧密有序的队列,满意的点乱点头。

与普通行军不同,燕然道行军极为特殊。

其特殊之处在于全员骑兵,没有一名步卒。

组织步兵行军,已然不算轻易,而组织骑兵行军,则更为艰难。

行军排列着整齐的步伐,来自帝国各处的骑手,显然是大唐最为顶尖的骑兵力量。

边郡屯骑,归义胡骑,王府侍从,天子飞骑。

虽然燕然道行军的兵源东拼西凑,但是组成燕然道行军的每一支力量,都是大唐最为精锐的队伍。

一个时辰后,全军终于离开了大营。

马蹄踏在或深或浅的雪层上,留下一道行军的痕迹。

战士裹在厚厚的裘衣当中,隔断了严寒的侵扰。

四名骑士并排而行,长长的队伍绵延十余里,头尾难以相顾。

这便是行军队列的劣势,若是有人袭击,一时之间,难以应对,必须要将斥候远远放出数十里。

若是步兵行军,还要有骑兵掩护,否则进退失据,被歼灭在行军路上的步卒,不在少数。

如此情景,即便在大唐也颇为罕见,唐军的骑兵虽然充裕,但集中万骑使用,却没有此先例。

即便是今上,当年征战之际,也不过数千骑披甲,挺入敌军阵内。

总是如此,数千骑凭借机动性与冲击力,也将诸侯的兵马冲的七零八乱。

望着舆图,李世民一阵发呆。

战争至此,早已不是长安方面可以决定的。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李世民命人将奏疏抱来,亲自教导李承乾如何透过奏疏看本质。

不过,第一份奏疏便让李世民沉思起来。

“青雀自请就国?”李世民轻声言道。

奏疏中,录的乃是魏王李泰自请就国的内容。

这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毕竟他已经有几乎半个月没有催促李泰就国。

他还以为李泰要继续拖下去,不曾想今日便上了自请就国的奏疏。

更令李世民感到意外的是,李泰为自己选的封地,竟然是汴州。

虽然也是关东富庶之州,但是比起同

在河南道的洛阳,还是相去甚远。

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上奏请求就国洛阳,没准会成功呢?

“高明,这份奏疏你看一看。”李世民一抬手,王德立即上前,将奏疏拿到太子李承乾的身前。

“殿下。”

王德躬身将奏疏放在李承乾的手中,随即倒退着退下,回到李世民身侧。

火炉渐渐熄,王德悄无声息上前,填入新木炭。

偌大的甘露殿自然不能靠一盏火炉取暖,不过天子却习惯不管在哪里,都要点一盏火炉。

就像夏日酷暑,听到扇风的声音,即便没有风吹,也会感到心平气和的凉爽。

李承乾翻开奏疏,大吃一惊,没想到竟然是李泰的奏疏。

“高明啊,若是由你执笔,这份奏疏,应当如何批复?”

李世民的声音传来,似乎是在考较李承乾对于手足兄弟关系的处理,又似乎是在考验李承乾为政能力。

闻听此言,李承乾的眉头紧皱起来。

他委实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而李世民似乎也预判了李承乾的状态,轻声道:“莫要着急,高明且坐。”

“谢陛下。”李承乾抱着奏疏躬身一礼,回到自己的案之前。

比起李世民宽阔的足以摆下整整三日,朝廷所有官衙一切奏疏的长案,李承乾身前不到三尺长,两尺宽的案显得颇为寒酸。

不过,李承乾却丝毫不感到寒酸。

能够在御前拥有一张案,已经是莫大荣幸,再纠结大小,岂不是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