遑论这个皇帝还是自古以来最为雄才大略,最为雄心壮志的李世民。

“这一次如法炮制即可。”

李恪的意思很简单,上一次不是已经打得高句丽赔款求饶了吗?这一次没了后顾之忧,那还不继续打?打得他们继续求饶继续赔款?

说到底,打仗打仗,为的不就是地盘和钱财?

只要高句丽割地赔款,那这场战役的效果不就达到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

“我大唐陈兵二十万于边境,乃是因为当初魏王李泰被污蔑勾结高句丽,现在李泰的罪名未除,那是高句丽所为,倘若因此而大举攻打高句丽,只怕天下人会道陛下恼羞成怒,甚至昏庸不堪,无端掀起大战,破坏两国和平。”

“所以这一仗,无论如何都不能真打起来。”

杜如晦哪里会不知道这一仗的复杂程度,当即一言道破。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倘若这一仗真的打了,那么天下人只会道李世民昏庸无能,自己无法识破高句丽的阴谋,黑白不分,差点杀了自己的亲儿子,反而恼羞成怒的攻打高句丽。

要知道,当初李世民给李泰定罪之时,乃是擅杀皇子,并非勾结高句丽。

换句话说,百姓们自然不知道李泰与高句丽当真勾结。

现在李泰仍旧被 世人怀疑,事实证明李泰的确有可能与高句丽勾结,再去攻打高句丽,岂非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出师无名,乃兵法大忌。

“那按照你的意思,这一仗便不打了?”

李恪若无其事的问到。

“打,当然要打。”

“只是要打慢些,尽量让两国都有撤军的理由。”

“既不会伤到筋骨,但又能表现出我朝对高句丽的震慑

。”

杜如晦的想法于李恪的想法不谋而合。

事实上,此间三个人都是如此想法。

只是这个想法李世民不能自己说出来,必须要有个人向他上谏。

而李恪则是装作不知,因为他不能表现出自己对高句丽的亲近。

“朕听说今日你们商议过?”

李世民忽的看着眼前两人问到。

“回陛下,尚大人今日的确找过臣。”

“也是询问臣关于此一役的看法。”

李恪没有隐瞒,直接回答到。

“你怎么说?”

“儿臣告诉杜如晦大人,慢一点打。”

“但儿臣与杜大人的慢些有点不同。”

李恪果断撇清了他这个“慢一点”可杜如晦说的“尽量慢些”的关系。

“如何不同?”

“儿臣说的慢一点,乃是尽量以最小的损失夺取最大的胜利。”

“儿臣刚从高句丽归来,高句丽泉盖苏与高丽王的争斗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而此次掌握边境大军的便是刚刚投靠泉盖苏的严楚。”

“只要我们尽量拖慢整个战役,那高句丽皇室必然争斗不休,高丽王决计不会眼睁睁看着严楚手握兵权。”

李恪与杜如晦说的乃是“我们拖得起,高句丽拖不起。”

详细解释一番后,就是现在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