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高空望去,层层山峦,延绵数千里,在千层的深山之处有一座小城,南北两边各铸有一条十里长的边城,高数丈。

城内房屋整齐,每个房屋均有数十米宽的院子,房屋几百座,城内有座高塔,亦然立于城中心,东西两岸东有一条大江宽若数百米,江水翠绿,江边排列渔船。

距离两岸一两里处,有座森林,是飞禽走兽的栖息之所,也是城中居民的狩猎地方。

林中深度约莫数七八里,再往前便是重岩叠嶂,从底向上望去犹如天柱直插云霄,遮天蔽日。

城内一处学堂,一位身穿素色长袍,一手捋灰白长髯,背手执着藤条,花白的眉目下双目明亮,名为李源,字传德,学生都习惯称老师为先生。讲台下坐着十几个学子。

先生道:上节我们说完先祖们迁来此地,将此远离战火的避世之地,取名为朔安,距今00余年。可有人知道南北边城建于何时啊?

片刻后,前排一位学生站起

道:先生,我曾听祖父说过,边城建于城历60年,距今已有300多年。

城历乃是迁往朔安后,建城修改,不再以朝廷年号为记载。

先生满意的笑笑,继续问道,不错,那你可知建了多久建成啊?

学生挠挠头道:这,学生不知。

先生:嗯,坐下吧。

继续道:“据祖先们记载,迁往此地后,并未就此安宁,时常受凶兽袭扰,为此付出生命的先祖不在少数,最为危险的一次为史历50年;近百人的野人进攻部落,我们祖先当时抵御他们付出了惨重代价,所幸击败了他们,一在于我们的先人擅长使用弓箭武器,二在于先生的勇气,团结”。李德源一一缓缓道来,好似回忆一段往事

李德源继续说道:当时先祖们便意识到,朔安虽与世隔绝,若不能居危思安,终究不是长久栖息之地,则无安居乐业之所,

所以打算集四大家族之力,楚,李,朱,墨四家,无论青壮,老少妇孺皆投入到边城修建,说来也怪,朔安四周高山环绕,偏偏只有这里一马平川,更巧的是再边城的修铸点是东西两江水流最小之处,两城相隔刚好20里,先祖称为仙人赐福之地。

并在城历100年建造一座塔,名为望现塔,世受香火,后来人们来了纪念先祖,也在塔内刻上始祖的名字,以缅怀先祖…

李德源正台上讲得起劲,坐在后排的一样少年,久不久抬头注讲台的先生,这位五大三粗,身材魁梧的少年,名为李将,若不是长着一张略显稚气的脸庞,没人会认为他是个少年。

李将将纸卷成团趁着先生不注意,扔向旁桌的楚念,随后也趴低脑袋。

楚念看了一眼就了一眼,就知道是李将干的,因为班里的就他两个对这些历史,笔墨不感兴趣,平时甚是调皮。

楚念看了一眼李将,李将还趴他脑袋朝他眨了眨眼,楚念并未理会。

楚念又恢复抬头发呆,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一身白色长衫,一席长发整理的倒也规整,清秀的脸上带着些许的放荡不羁。还在想上次的射箭课艺,怎么就射偏了,肯定是弓不给力,楚念心里想道。

这是他进入学堂的第五个年头,城内居民,当孩子到-10岁便会送去学堂学习,三年念小塾,3年中塾,3–5年大塾,但大塾成绩的考核优异,并且学生自愿读者才会去。

像李将十岁入学,今年也十五了,还在中塾,身材健硕粗狂,在一群学生中显得格格不入,即便坐在后排。

小塾教德礼,识字,辨物,基础的医药知识,中塾则增加骑马,射箭,历史,数理等,到了大塾学生可主修一至两门课程,主要有军事,医药,诗经,农学,水质,科研清音雅乐等。大塾完成若想离城外出探索,还需再边城军训一年,以保出城有武艺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