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值得他为之敬礼(第1/2页)
章节报错
同绿营兵和陕甘骑兵松松垮垮的号衣和并不明亮的刀枪相比,紧随在陕甘骑兵身后的这支部队,是一支给人完全不同感觉的新军。
这是一支步军,虽然没有铁蹄铮铮的战马加持,可他却让所有人都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感觉!
这是一种只看一眼,就会让人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情,在胸中激荡澎湃。
当先一面用金丝绣着交叉的军刀和步枪的鲜红如血的红色军旗,这面大大的军旗在烈烈秋风中不断翻卷飘扬,金丝绣上去的军刀和步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支部队一露面,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感觉到,这是一只充满朝气军队,更是一支凛然不可侵犯的军队!
甚至,所有只看到这面军旗一眼的人,都会心旌激荡,精神随即为之一振。
这支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军,不仅军旗鲜艳威武,霸气十足,整支部队军装鲜亮,整洁紧凑,更是尽显干练威武之姿。
以八列纵队行进的队伍中,所有人不仅身材高大,还一律簇新的铁灰色军装,硬挺的大檐帽,黄铜制作的领章、肩章、帽徽光灿灿令人炫目,人手肩在胸前横陈一支上着雪亮刺刀的毛瑟步枪,打着利落的绑腿,脚上更是穿着擦得闪着亮光的黑色短筒军靴。
最特别的是,人人都戴着雪白的白手套。
近千人的队伍行进中,步伐和手臂摆动整齐划一,每一次军靴踩踏地面,都会发出明显一至的“咔咔”声响。
似乎行进中,这些高大健壮的官兵,只有双腿在动,而上半身看不到有丝毫动作。
高举军旗的旗手身后,是两个穿着长筒军靴、要插手枪、挂着军刀的年轻军官,排成横列跟随。
在两个军官身后三丈外,正是骑在他那匹白马上的滕毓藻。
滕毓藻是整支队伍中唯一例外的存在,依旧是那一套没有军衔,身子也没有任何标识的军装。
在滕毓藻身后一丈外,是十二个以左手抓住缰绳,右手都放在腰间已经打开枪套的手枪枪柄上、目光炯炯的骑兵,这些人正是刘自为带领的滕毓藻的亲卫。
而滕毓藻身后的这支部队,也正是滕毓藻精挑细选出来,并严格训练了三个多月的那一个营。
滕毓藻之所以要如此煞费苦心地选出这一个营,就是为了今天这个日子拉出来。
当然,他不是为了给慈禧甚至光绪撑场面,甚至也不是想要显示他自身的威严,他是要彰显前锋军的威武。
不只是让国人一睹前锋军的风采,更要让世界列强见识一下前锋军的威武,他们败在这样一支军纪严整的军队手下,是必然的的。
滕毓藻很清楚,慈禧回鸾必定会吸引大量中外记者,在今天亮相,才会引来最多的关注,从而起到最大的作用。
滕毓藻相信,今天这一天,必定会成为前锋军的高光时刻。
在今天这样敏感的时间拉出这支部队,滕毓藻甚至还想给包括慈禧在内的朝廷中那些顽冥不化的勋贵大臣们以强烈的震慑。
滕毓藻想让所有企图打他本人和前锋军主意的人,都要暂时收敛一下,从而为他换来充分的时间。
今天,即便没有慈禧的话,他也会带着这支部队亮亮相,更何况,拉出这支部队给慈禧回鸾充场面的话,早已通过载漪之口,得到了慈禧的首肯。
果然,滕毓藻带着这支精心准备的部队一走出马家堡火车站的站台,不仅立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甚至还引来一片惊呼声!
虽然那些跪迎的绿营和百姓们只能用震惊的目光偷眼看上几眼,可那些列强公使和他们的女眷,甚至赶来的中外记者们都看得清清楚楚,惊呼声,正是那些女眷和一些女记者们发出的。
随即,那些中外记者们早已架好的闪光灯就闪成一片,这样整齐划一的队列,即便在列强的各国阅兵中,也绝无仅有。
虽然被闪光灯晃得眼睛都有些发酸,可骑在马上的滕毓藻依旧纹丝不动,只是随着战马的走动,身体不断上下起伏。
他的目光一直在搜寻段祺瑞和他的武卫右军部下,他现在还很想借此机会,再额外给武卫右军官兵们一个强烈的震撼,想要借此警告这支同样具有一定战斗力的新式军队,不要受人挑唆,来冒犯前锋军。
他的前锋军,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挑战的。
终于,在路边跪迎的绿营兵队伍尽头,滕毓藻的视野中出现了一身严整灰色军装,倔强地仰着脖子、抬头挺胸保持敬礼姿势的段祺瑞的身影。
从段祺瑞所在的位置一直到永定门,都是穿着灰色军装,背着德式牛皮背包的武卫右军官兵。
这些武卫右军官兵,不仅军装颜色同前锋军近似,同样也都打着绑腿,甚至也是大檐军帽,甚至他们背着的德式牛皮背包,前锋军也有一些配备,只不过,前锋军由于扩编太快,德式牛皮背包已经无法满足部队需要。
此时,国内并没有大范围肉牛养殖,而耕牛又是农民们的心头肉,更不会杀来吃肉,因此造成国内缺乏牛皮制品。
不过,滕毓藻已经准备放弃这种牛皮背包了,他可不会花费资金去进口这些完全可以替代的东西。
段祺瑞身后的这些武卫右军官兵,全部一脸骄傲地持枪肃立在路旁保持着敬礼姿态。
这些武卫右军的官兵,完全有骄傲的本钱,要知道,此时此刻,在道路两旁迎接慈禧銮驾回宫的所有国人都在跪着,唯有他们的倔强强项的镇统,宁愿冒着杀头之罪,也坚持要他们站立迎驾。
至于袁世凯所说,说段祺瑞是为了保持警戒慈禧安全,而坚持站立敬军礼迎驾云云,滕毓藻并不相信,他认为这应该是袁世凯在为段祺瑞开脱,甚至也是在为他自己开脱编造的说辞,段祺瑞的原话,估计袁世凯不港当着慈禧和一众勋贵大臣的面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