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孔长征的事情之后,姜玉珍每次看见他媳妇,都会绕着走。

她好怕自己一个不小心,没守住心理的防线,把知道的事情告诉她。

至于张雪娥和庞秀娟会不会说出去,她就管不着了。

不过,张雪娥应该没有时间扯闲天啦。她每天忙着卖军大衣。

自从中秋节跟姜玉珍说好进货的事,她现在每天都去姜玉珍的店里进货,虽然姜玉珍是以服务社的价格给她,一件也赚好几块。

跑个量嘛。

她把万玲留在店里,自己带着杨菊亲自下市场。

杨菊已经能够独挡一面,只要不是特别忙,基本上姜玉珍就是在周边的小摊上消磨时间。

买根甘蔗,一分钱两本小人,坐在租的摊子边上,一边啃甘蔗一边晒着太阳,看着小人,姜玉珍觉得这样无忧无虑,什么都不用想的生活真好啊。

可是生意却是有点不好,天气太暖和,她的棉大衣和大头鞋都没人来问。

她让杨菊收摊回去。

第二天她和杨菊骑着自行车在县城里转了一圈,发现多了好几家卖军服的店,她让杨菊假装买衣服,进去问问价格,要问到最低价。

一连问了好几家,从价格上她判断,他们都是从军人服务社进的货,而且价格比当初给她的价格要高不少。

军人服务社养了好几个人,成本比她高,还要保证自己店里的生意,给别人的价格不会很低。

“竞争激烈了呀,生意不好做。”姜玉珍若有所思,自言自语。

杨菊担心地看着她,“怎么了?咱们的卖不出去了?”

姜玉珍:“没有,就是没有那么赚钱了。”

只有两家卖和好多家卖,差别可就大了。

不过……也有好处。

“走吧,咱们回去。”姜玉珍轻快地跨上自行车,往回赶。

回到店里她盘了一下大衣和棉鞋的存,估算了一下利润空间。

如果做批发,利润空间虽然压缩了,但是省了很多心事,而且不压资金。

二十八块的成本她加十到二十块钱就行。以后价格透明是迟早的事情。

九零年之后,这阵军装风潮就会过去,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了市场的更新换代,更多新潮的服装涌入市场。

她要赶在这波潮流到来之前,赚上第一桶金。

说干就干。

她让杨菊最近什么都别干了。没事就去军人服务社门口盯着。

拖排车直接放在服务社旁边不到十米的地方,该卖货卖货,顺便看着那几家有没有去拿货。

看了几天,杨菊带回来消息,说在服务社看见他们的老乡,孙亮。

杨振义也认识,是个志愿兵。

“他进了好些大头鞋。”杨菊着急地看着姜玉珍,“最近还有别的人进货,不过进的都不太多,但是价格我知道了。”

姜玉珍双手一拍,夸赞道:“干得漂亮!”

杨菊昂头挺胸,像一只骄傲的大白鹅。

杨振义说:“你卖军大衣和大头鞋很厉害的事在系统里出名了,尤其是老乡们没有不知道。他听说了,觉得赚钱,想要卖也很正常。”

第二天,姜玉珍就调整了策略,店里的军大衣和大头鞋开始涨价。

军大衣低于九十五不卖,大头鞋六十五。

门口的招牌旁边挂着“批发” 的大字。

杨菊每天都在服务社的旁边摆摊,也带了一个批发的大牌子。

有人去找她问批发的时候,她就把一张写着地址的卡片给人家,让人家去支队找她家老板。

渐渐地,荣昌百货的店里,有不少人来批发军大衣和大头鞋。

姜玉珍给他们实行买赠政策,一次进二十件货,送一件。

以此累加,再多可以送货到家。

有时候,五件军大衣她也给批发价。

一时间,她的荣昌百货门前,前来批发军大衣和大头鞋的人络绎不绝。

还好她早有准备,已经备下了足够的货。

天公作美,刚入冬就下了一场大雪。军大衣和大头鞋成了最时兴最夯的抗寒耍帅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