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哪丢的东西,就从哪找回来!

李世忠看着眼前这张江淮舆图,仿佛思考破敌之策。而作为大元帅的他不开口,一众僚属也自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武安侯,你觉得叛军下一步会是什么地方?”沉默的李世忠突然开口问道。

傅津川没有丝毫犹豫道:“自然是和州。”

“为何?”

“和州在朝廷手中,采石的叛军就要随时面对官军的威胁,而且拿下和州,叛军就可以直接威胁整个淮南,可以直接威胁扬州、除州、庐州等地,若是能打下扬州,叛军就可以沿着运河北上,直驱汴泗之地...”

傅津川没在继续说下去,因为过了汴泗,就可以沿河直奔上京而去...这一点,众人都清楚。

李世忠听完点点头,这次发问也算是对傅津川的考校,毕竟对于他的年纪,李世忠还是觉得太年轻了。

“吴王如今已经据有江南道东部诸州富庶之地,接下来的选择无非是跨江攻打和州,从淮泗北上,另一路则是西进,沿着大江西去攻打江州、饶州然后是荆州、鄂州,最后是襄州,北上唐州邓州,从南阳而上,便是京畿道。”

“淮泗这条路最快,只要打下和州扬州就可以北上。因此叛军为了速胜,一定会把和州扬州作为首要目标...”

“如今朝廷援军已到三卫,我率两卫兵马,前往江州,和州扬州这里,就交给武安侯与平北侯,留一卫兵马,在加上扬州原有的兵马,已有数万人。武安侯只需守好和州扬州一线,不让敌军北上,我自带大军沿江东下,待敌久攻和州不下,攻其侧翼,如此江南可复。”

从战场丢的颜面,自然是要从战场上拿回来。

李世忠战略意图很明显,让傅津川和马巍守好江北,他从江州带大军顺江而下,跟叛军一决雌雄。

而目前江州和身后的鄂州已经有将近七万兵力,加上安州都督府的下属兵马以及两卫禁军,合兵一处,足有十几万人。

若是能一战而胜,则江淮可定。

这个作战意图本身没什么问题,看起来十分稳妥。

而傅津川却有些担忧这十几万大军的战力,毕竟他是亲眼看见过叛军的战力,颇为不俗。

虽然不算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但足以称得上训练有素,进退有度。

不过毕竟权责在此,大元帅才是做决断的人。而李世忠本身的谋划也是深思熟虑的。

按照现在态势,自然是从江州进兵更容易些。毕竟没有润州和采石两处要隘,官军想从江北渡江南下,极为困难。

史上可有很多次南朝凭借采石、润州的险要以少胜多战胜北军的战例。

李世忠自然不愿意去指挥大军死磕这两处临江要隘,所以从江州而下,便是最为稳妥的不二之选了。

议事之后,并没有摆什么接风宴,毕竟眼下官军新败,这时候搞什么宴饮自然是不合时宜的。

李世忠留下一众幕僚议事,其余众人也各自离去。

傅津川与长史崔方翼、都督同知陆勋回了大都督府,召集了几位都督府的幕僚议事,面上的担忧之色才开始显露。

“...卫国公想要一战定江南,诸位以为如何?”

将元帅府议事的决定告知诸位幕僚,几人都有些惊讶,毕竟李世忠这才是第一天进扬州,这么快就定下如何用兵了?

那就说明这是早就打好腹稿了啊。

幕僚之中最为知兵的张杲道:“卫国公的策略并无问题,如今叛军暴起数月,立足未稳,若能一战灭其主力,江南之乱一年之内可定。唯虑江南诸军武备松弛,不是叛军对手...此战若胜,大局可定,若败...江南之乱怕是要迁延数年了...”

张杲的意见跟傅津川的十分相近,都是担忧目前江南各军的战力,毕竟张杲王左丘还有许应龙三人,是亲自跟着傅津川去对岸见过叛军的,对其战力非常清楚。

关系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天时、气候、地势、将帅、军械等等等等,其中军队的战力和士气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却不能不承认,即便这场大战之前的不利因素非常多,但这就是目前对官军最为有利的策略了。

来得快,去的也快。

江淮行军大元帅李世忠在扬州待了三日就准备前往江州整军备战了。

临行之前倒是请傅津川和马巍过府一叙,毕竟三家都是多少年的交情,还是姻亲故旧。

“见过伯父,见过叔父。李二哥。”

傅津川赶到元帅行辕的后厅,酒菜已经摆上了,有螃蟹、河鲜、卤鹅等,都是扬州当地常见的菜式。

平北侯马巍已经到了,正在跟李世忠父子说话,三人正在也是等他有一会了。

“三郎来了,来来,快坐。”

“有劳伯父和叔父久侯了,我适才去安国军大营一趟处理些军务,这刚回来才知道李伯父相邀,却是有些晚了,我是晚辈自罚一杯。”

“哦?三郎刚才是去城外了?”

“却是有几个原清正军的校尉和队正,克扣军饷不说,还鼓动士卒闹事...现在已经被我正了军法...”

原清正军分流划入安国军和广锐军之后,广锐军因为原本人就多,只分得了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