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回,这是什么意思?

根本无需回?

默许?

再等等看?

又或者此事上是让崔元综自己拿主意?

转念之间想到这些,卢明伦与郑知礼交换了一个眼色后,开口问道:“元综,恕我愚钝,老祖宗此举何意?”

“不过一封私信,一个引荐,魏王连真实意图都不曾明言,老祖宗何必回?此事某若处断的好,老祖宗何必回?”

等等再看,一并让崔元综在这事上自己拿主意。

确定了这点,郑知礼心底开始有些兴奋起来,“元综,那你是如何思量的?可还要再回陇右?”

崔元综没有回答。

见状,郑知礼不仅不以为意,而且心中兴奋愈浓,甚至人都从胡凳上站了起来,“出将入相,以元综你多年积累下的赫赫之,这番若不回陇右,当必入政事堂。正好秋怀英罢相空出一个位子来,岂非天赐于元综”

卢明伦却没有郑知礼的乐观,“此事怕是难哪”

郑知礼当然知道他这番话的缘由,二十年前当今天子还是前朝皇后时,随着她渐掌大权,四家族子弟在政治上便逐渐开始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在低层时感觉尚不明显,一样的入仕,一样的升迁调转,但越往上走,四家族子弟担任显要之官的就越来越少,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譬如他与卢明伦,两人一个是秘监,一个是国子监,一个管,一个管士子,若单看品秩,两人是绝对的高官,然则若论实权,怕是连吏部主司郎中都有不如。

四家族唯一一个挣扎进了三省核心的崔师怀,却同样成为二十年来唯一一个身为中侍郎却没能入政事堂的特例,这其中的意味已是不言自明啊!

在这种背景下,难怪卢明伦对崔元综入政事堂为相如此的悲观。

虽然深知卢明伦的心思,但郑知礼的兴奋却半点不减,连带着声音也激越起来,“出将入相原是多年之惯例,元综在陇右高苦劳多年,政声闻于天下,此番回京,若不入政事堂,将如何安置耶?将何以安人心耶?”

想到崔元综若能入相,则自己终也有望从秘监监正的位子上调转出来,三省是不想了,吏部、户部也不去想他,谋个工部当无问题吧?再一想到工部那丰厚的过手钱粮,郑知礼便愈发的激动了。

然则,崔元综却接口截住了这个话题,一并连说都不让说了。他煞气重,既已如此表态,两人倒不好再说什么。卢明伦遂就将今日凝碧池畔的诗会之事给说了。

崔元综静静听宪,沉吟了约半盏茶的夫后,冷硬开言道:“崔沉此子着实悖逆,某意将其逐出宗族。烦你二位明日多邀约几位耆宿同来做个见证”

逐出宗族?

听到这四个字,卢明伦与郑子仪两人耸然而惊,对于四家族子弟而言,这样的处断真是比杀身更狠哪!

卢明伦正要起身说什么时,却被郑子仪一个眼色给止住了。

卢明伦或许不清楚,但郑子仪却是知道这位崔元综与崔沉的祖父崔师怀之间实有心结,别的不说,便是那家主之位的归属便是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大家族中总免不得这样的事情,也没什么好奇怪。

卢明伦注意到郑子仪这个眼色后黯然一叹,是啊,崔元综这处理方式终究是对的。今日会中崔沉应下的本就是个不可能履约的赌约,此事拖的时间越长,对四家反倒越为不利,似这般快刀斩乱麻确乎是最好的办了。

况且,随着崔师怀告老还乡,此时入京的崔元综实已是理所当然的崔家,乃至整个四家族在朝中之领袖人物,他既如此处断此事,自己实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崔元综对郑知礼的那个眼色视而不见,续道:“此事之后,一并烦劳两位修回宗族。二十余年来,崔卢李郑四家皆无典重之诗集集行世,现在是时候了,一并可择选部分士林只是耳闻的孤本、善本之雕版行世。”

“尽快做完这两宗之后,便各家都请出几位名高望重之人各循方位携此章诗以漫游天下,偏远道州且不说,三京,河东河北两道,江南东西两道以及淮南山南剑南三道总需遍游。行止虽不必大张旗鼓,却也要以上道州士林尽人皆知才好。多会,多交游,此事无需我多言,二位自知其意”

安排完此事后,崔元综也不等两人说话,直接又开口道:“这两日郑贤弟若有暇,不妨往武皇嗣府中作一拜谒”

听到这话,郑知礼先是一愣,继而道:“李旦其人胆小如鼠,自为皇嗣以来深隐深藏,绝足不见朝臣久矣,某便是前往拜谒,怕也难得其门而入”

卢明伦不知道崔元综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个皇嗣,还安排出如此举动。论说起来这李旦本是当今天子年纪最幼的儿子,也是四子中仅剩的两子之一。

前朝嗣圣元年,当时尚为神龙天后的当今陛下将三子李显废皇帝位贬为庐陵王后,这李旦曾一度登皇帝位六年,只是名为皇帝,却毫无皇帝之实,居于深宫之中连朝政都不得参与,更别说决断国事了。

六年后,神龙天后登基为天子,天下由唐改周,李旦就成了这自古未闻的“皇嗣。”一并连姓氏都被改赐成了“武”姓。

然则虽然这位武皇嗣名头很大,但满朝武谁都知道这天下断不可能由他来嗣承。

或许是被三个兄长一两杀一废贬的结局给惊吓的太深,这位皇嗣的性格还真如郑知礼所言,真是胆小如鼠到了极处。

崔元综怎么就想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