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成王败寇(2)(第1/2页)
章节报错
一番话众人脸上逐渐没了笑容,厚厚地结了一层冰,僵在不动。烛火明灭不定,屋外寒风肆虐……
红烛了半截之后,龙剑星目一转道:“安化王此人我并了解,万一真如你说的那样,那我只有以死相报了。”他话音悲凉。
“如果你死了,我绝不独活也”。初见黯然道,说着,眼角闪闪泪光。花娘深知初见对剑的爱一点不对自己少,如今大难临头,她不作鸟兽散,反而决心赴死。这等豪情,让人敬畏。
“如果事情真的到了那一步,那我只有一句话:’捐躯赴国难,靓死忽如归’。“东雨道。他的一番豪言,群侠举杯齐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说完一干而尽。
“倘若杨大人无法抵御敌军。安化王攻到了北京城下。朝廷自顾不暇,而又后院起火。蒙军入还攻城,那大明危矣……”花娘心道,想到此处,后背发凉。
心如电转,“不会的,安化王不过一个小小的藩王,如何会是朝廷王者之师的对手。若果真到了那一步,我也陪着剑君一起去死。”整到此处,看了一眼龙剑,不禁暗中握紧了拳头。
不觉间,已至夜深。群豪各自睡去,次日一早,各自依计而行。
正德五年,五月,镇江。
夕阳西照,微风悠悠。杨一清正悠闲在庭院中看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停在了门外
杨一清起身抬头一看,一名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喝道:“上谕,杨一清听旨。”
“臣杨一清接旨。”说着,跪叩在地,静静等待判决到来。“皇上有令,起复杨一清三边总制。”
杨一清听后大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锦衣卫又道:“杨大人,军情紧急,安化王叛乱了。”
“什么!”这句话犹如五雷轰顶一般。
“皇上让您出兵平乱,张永公公为监军。”锦衣卫又道。
为了不与张永打交道,杨一清便提前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宁夏。
在此之前,南雁,北风二人早已赶到,并已等候多时。
一天夜里,二子找到了杨一清。“见过杨大人”。二人长揖道。
“你们是?”杨一清惊惶问道。“我们是龙大人派来的,这是他给你的信,请过目。”南雁说着,递上来信。
杨一清接了过来,瞪大了双眼,而后让二人坐下。
原来在五年前,龙剑初入京之时。杨一清被刘谨陷害入狱,又被四大杀神追杀。是龙剑舍命相救,他一直对此事记在心中。
一阵寒暄之后,西阳将信奉上,扬一隋打开一看:“借张杀刘。”这四字意味深长,但他立即便心领神会。叹道:“我与龙大人不谋而合啊!”
南雁二人相顾而笑。然后,又转述了龙剑的“灭刘之计”。
“龙大人,年纪轻轻,竟有这般谋略,实乃我大明之福啊……”杨一清叹道。他捋了捋胡须又道:“放心吧,我一定……”
“紧急军情。”杨一清一语来了,兵士来报,“仇钺将军已经平定了安化王之乱。”此话一出,三人面面相觑,又惊又喜。一时之间,难辨真假。
几天之后,张永的先锋军进了城。杨一清在城中巡查,“他们是张永的部下么?在干嘛?”张一清看着几队人在张贴告示。
二子等他们走远后,上前撕来一张,众人看后,无不瞠目。这是一张安民告示,命令士兵,严禁抢劫。众人四下张望,只见军民友好,一片安详。
“我听说张公公给他手下人每人发一百两银子,就是为了让士兵不再抢夺百姓一针一线。”南雁道。
杨一清听了此话,内心深有触动。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信任和争取的好人。
三天之后,张永登门来访。双方没有寒暄,只见他将手中纸物往桌上一放道:你看看吧!”然后自顾自坐下。杨一清好奇将纸物翻开一看。原来是安化王的反叛,“我看过了”。他微微一笑道。
看着安之若素的杨一清,张永喝道:“朱寘鐇的告示就是证据。有了它,可以向皇上告状,还怕告不倒刘谨么!”他抓起告示对杨一清道。见他言辞坚定,誓要置刘谨于死地。
南雁,北风在一旁相顾着急。
杨一清只有七分把握,见时机未到,依旧无动于衷。张永见状,只好失意而去。“大人,为何……”南雁不解道。“唉!放心吧,本官自有分晓。”说完将告示折好,递给了二人。
而一月后,杨一清将一众钦犯亲自押送出境,交付张永,并为其饯行。
当晚,酒过三巡,杨一清一挥手,将众人退了出去。
“张公公,这朝廷的内忧外患,多亏了您的帮助,才解决了内患啊。”杨一清道。
“不知杨大人所指的内忧?恕在下愚钝,还请明示”。张永明知故问道。“呵呵”。杨一清会意地捋着白须,用酒水在自己手上一笔一画写了一个“谨”字。
“杨大人,这人可是权倾天人约‘立皇帝’,对付他,恐怕不容易吧。”张永微笑道。
“这天下之大,唯有张公公您可以做。此次出征,你立下大功,到时候在皇帝面前,将这反叛献上。再说明朱寘鐇造反的原由。刘谨必死。”
杨一清凑过来,低声道。说完见张永仍不发一言,但已然动心。又道:“扳倒了刘谨,宫中大权就落在你的手上了。这铲除奸贼,必能万古流芳啊!”杨一清说着,从袖中拿出一纸,摊在桌上。
“那要是皇上不信我,又该如何是好?”张永斜眼看着一清,心中惴惴不安。
“放心吧,别人的话,皇上可以不信。但您的话,他不可不信。如果真的到了那 一步,请公公记住,不退不让,以死相争。”说到此处之时,杨一清一脸正气。随后又放低了语气:
“因为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杨一清言辞激烈,咬牙切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