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惩罚(第2/2页)
章节报错
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字表达能力都比较差,喜欢吵架,而且言论低俗、不堪入耳。现实生活中很少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当“舆论领袖”的地盘。
缺乏理性,却又极度喜欢发挥自己好辩的本性。
一般正常人如果关于某个问题有争议,那就肯定会产生辩论。正反双方据理力争,讲道理、拼逻辑。但这些群体并不理解道理怎么讲,他也不会跟你讲道理。他们不考虑任何后果,发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念头通达”,用无穷无尽的谩骂攻击别人。
对于某个事件,他看到了片段内容,于是开始和所有与他意见相左的人吵架。因为他的生活、他的经历让他非常喜欢跟人辩论。生活中不敢,但网络上则可以放心大胆的发言。往往觉得自己正义感十足,事实上是他们自己思想与性格不成熟。
他们这叫辩论吗?不,这叫吵架。语言暴力本身就是吵架,事件主人公就是他们唯一攻击的对象,当事人将承受成千上万的谩骂攻击。辩论是要证据做支撑的,吵架则不需要。
客观原因的话,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的非理性和匿名性。
诚然,互联网很早及开始了实名制,所有网络用户必须通过实名制认证之后才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这个举措也是为了减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提醒所有网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事实上即便到现在还是有很多APP并没有强制要求用户实名,即便发表不当言论依旧很难追责。
比如很多社交类、资讯类APP,上面充斥着大量的谩骂攻击。如果认真追查这些用户是肯定可以追踪到的,但人数那么多,这要如何追查?他们只是顶起了一个使用语言暴力的键盘侠作为他们的“舆论领袖”,没有渠道能找到那些点赞这条留言的支持者。
键盘侠的非理性情绪化表达,在匿名性极强的互联网上找到了充分发挥的场地。
尤其是等自媒体红火起来之后,看看它们的标题就能看出来,平淡无奇的言论推荐后得不到点击,偏激煽情的言论却总能get到人们的兴奋点。
如果对这种匿名的、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放任不管或者随波逐流,那么这种情绪就会在公共领域内迅速蔓延。破窗效应下,会将公共领域搞得乌烟瘴气。
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语言暴力别人而受到惩罚的风险相对较低。在匿名的互联网上,人人都披着一个“马甲”。网络传播中高度的匿名性,加上网络暴力的群体性,也助长了这些人“法不责众”和“侥幸”的心理。
虽然现在关于网络的法规有很多,但这些法规的实际操作性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那些键盘侠,会因为语言暴力别人而受到惩罚的风险相对较低。
那么当我们碰到网络暴力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与这种键盘侠讲道理是绝对不可取的,不管你列出多少论据,费多少口舌,无异于对牛弹琴。对方不想听任何道理或者证据,对方只想跟你吵架。那架势,就像是两人打架,对方只想打到你跪下磕头认错,态度还得诚恳,并且从此以后在他面前俯首称臣。
因此当你碰到有人攻击谩骂的时候,不要再理他,因为他是一个失去理智的人。你只需要警告他一次,然后不再搭理他就行。
实在不行就平台举报一波并拉黑对方,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措施,事实上,无论是微博还是其他平台,对网络攻击谩骂的用户,都会采取有效的干预。
当事态已经严重,建议保存证据后立刻采取法律手段。
如果事情真的已经不受你控制(警告、平台举报机制、拉黑恶意用户等措施都失去作用的时候),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就是最好的方式。
就好比这一次林月雅遇到的事件,最初还只是在评论区吵闹,然后有少量转发。但是在视频上传一周以后,事态就有些按压不住了。现实有一大批跟风党出现,然后有人曝光了林月雅的微博,林月雅微博的评论区几乎是瞬间沦陷。再然后还有某大V跳出来发了一篇名为《是什么让我们将关心当做了道德绑架?》的章。
这里面,周方远甚至还能看到水军的身影。
他可真的是要被气笑了,没想到啊没想到,不过就是一次追求失败,居然就弄出了这么大的事情。
掏出手机,周方远一个电话打给了自己的助理,同时这条微博的地址也被他发了过去。
“我发给你的微博,给我查,是谁发的,谁在故意带风向,水军是哪个公司的,那个大V的情况,全都给我查清楚!”
这还不算完,周方远又一个电话打给保镖队长。
“你去联系葛晓红,让她拿出一份名单来,里面所有人的资料,包括那个邓杰的,全都给我差个干干净净!需要什么和总部那边联系,有什么搞不定的直接告诉我,我就一个要求,我要你查的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就连他小时候尿了几次裤子,都得给我差个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