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在她看来太不上进。不过她再如何贤淑自制,终究是个十几岁的少女。心中的热情并未完压制住。相处久了,贾宝玉这个除了哥哥外,她最接近的适龄男子,还是让她颇有好感。

薛宝钗在矛盾中摇摆不定。与惠妃一系的接触让薛家有了新希望又失望,时光就这样慢慢的蹉跎掉了。

王子腾升官,贾元春升位,薛宝钗的婚事起了变化。除了史太君始终不改的反对之外,王夫人的态度变作调整。果然如薛宝钗所说,她话里话外透出了薛宝钗不能做正妻的意思。

薛王氏大惊之后大怒,要不是为了宝钗的婚事,我能一下子借给们家三十万两银子吗?原指望到京里能得贾家照应,管教儿子,给女儿找个好归宿,谁知道是这样结果?

偏偏这时,惠妃那边递过话来,想要薛宝钗入直郡王府做格格。

格格,没名分的侍妾而已。不要说薛宝钗不甘心,薛王氏也不愿意。

自己的女儿出类拔萃,家里虽不如早先那般家底丰厚,但仍旧是要钱有钱,要势力还有王子腾在后面。直郡王尊贵,自己的女儿也娇贵得很。

一面给王子腾去信,一面入出话去,自己女儿必是要做正妻的。姑爷家里穷点儿没关系,只要人上进就好。薛家不缺钱。

一番动作下来,日子多少安生了点儿。

贾府大观园建成,邀了薛宝钗入诠,薛宝钗偶尔去住住。薛家忙着给薛宝钗相看人家。

说是姑爷穷点儿没关系,也就是一说。实际上人选还是以官宦人家出身为主。几次接触下来,薛家母女心里发凉。在京城,官宦人家出身的,地位高的不屑取商家女为妻,做二房或者填房薛家不肯;地位低的家底太薄,前途不够光明,薛家看不上再加人上品性情、家庭关系,看来看去,贾宝玉反而显出合适来了。似他这般在女孩儿面前做小伏低的,确实少见。

恰逢此时,王子腾的回信到了。王子腾坚决反对薛宝钗去做直郡王的格格。

王子腾其人,能步步高升至江南总督,政治权谋自是高段数的。他暗暗猜测,随着皇子们渐渐长大,朝廷上各派必然各寻其主,皇权之争不可避免。直郡王的心思不难猜,王子腾却不愿早早拴在他这条船上。

王子腾看来,至少目前,太子地位十分稳固。再者以直郡王的圣眷来看,够呛。直郡王性情太过急躁鲁莽,皇上未必看得上这样的。现在站队为时过早,他得慎重。

薛王氏在信中诉苦,说王夫人无情,王子腾琢磨着,自己这大妹妹做得不算错。薛家的出身是低了点儿。但是这话他是不会说出口的。

他对贾家非常不满。

贾元春能升位,除了那些不可说的缘故,他这个做舅舅的手握地方大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这么久了,他可一点都没得着那位皇妃外甥女的好外。别人家在宫里有人,怎么都能在皇上面前多加些好印象,他这儿啥都没有。平时了个事、买个官啥的倒不忘了找他,贾家人忒不地道。

王子腾当然不知道他那外甥女在宫里一年未必见上皇帝一面,心有余力不足。皇帝立意要分化四大家族,怎会给她机会?

这也怪贾元春自己,失宠这事即使在家里人面前也是不说的。“从来势利家庭起”,在她们家这样的大家族里,如果失势,至亲骨肉说舍就舍的。她家奴才都是捧高踩低的,更何况主子们?只好想方设法复宠罢了。

四大家族同气连枝,互相扶持,如今王子腾出力最多,得到的回馈太少。看二妹妹这遭遇,也是被人家利用之后甩了的。三十万两银子买个二房名分,太贵!贾家也就剩个空架子,随便出来个太监都能到他家勒索,有什么好得瑟的?

思及江南的形式,王子腾有了计较。权钱在手,日后站队之时,谁都得上赶着他。

王家大富,可花钱的地方更多。

现在海禁大开,通商之利利润丰厚。迫于圣旨明,他们这些当官的不得参与其中。可是薛家不同,薛蟠这股是皇商不说,薛家其他各几乎是大商家。若能得薛家相助,只这一项,一年的进益至少六、七十万两,大好事一桩。

王子腾在信中指示自己的二妹妹,贾家靠不住的话,便回南去。他做着江南总督,照拂她家不成问题。江南才子多的是,给薛宝钗找个有前途的不难。自家有银子,女婿有才能,背后有他这舅舅,何愁家业起不来?

得了哥哥的信,薛王氏缓过口气,不错,他们孤儿寡母的不成气候,但还有哥哥能依靠。薛家败家败了不少,家底儿尚在,商铺尚存,顶着皇商名分,薛蟠薛家族长之位也在。犯不着在这儿赖着,收账,走人!

和薛宝钗一商量,薛宝钗思前想后,是这么个理。舅舅家眼下势大,绝非贾府可比,贾府只不过多了个皇妃,可这个皇妃她一点儿光也沾不上。说是帮着管教哥哥,可姨夫管自己的儿子都管不了,哪来的余力管她哥?进京之后,哥哥变得更坏,更能挥霍了。至于那金玉良缘,闹到这地步,便是成就了,又能如何?看姨妈和凤丫头的相处,不也是防着我,我算计?

走就走吧!

她考虑多时,叮嘱母亲兄长。到贾家说话和缓些,婉转些,犯不着翻脸。钱却是一定得拿回来。

于是,薛姨妈携子上门,拉了一通家常,说说家里儿子年长、女儿超龄的苦楚。告知贾家,王子腾在江南物色好了人选,女儿终身有了着落。未来女婿家底薄没关系,本人读上进,已中了举人,后年便要进京赶考。薛家有的是钱,王子腾答应照拂,女婿做官指日可待。为了女儿前程,对不住,把欠我们的钱还我们,我们回南去了。

贾家人心里翻个个。这当口哪来的三十万两银子还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