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事很难办啊......嘶......”一位四十多岁,头发有些稀疏的中年人,皱着眉头沉吟道。

墨镜王无所谓道:“他们都来找了,也不好拒绝——只是该怎么分配,还需要好好琢磨。”

这位跟墨镜王谈话的中年人叫陈辉中,泽东电影公司的财务高管,也是诸如《206》等影片的监制。

两人的关系既包含上下级,也是处得来的朋友。

陈辉中仰着头思索一会,沉默良久才道:“前几天,肯-洛奇导演不是也约你了吗?他们都来试探,这事也就不好办了......”

接着无奈道:“那些人咱们都得罪不起,也不能拒绝亲近的善意。所以,少不了要多拿奖项去做章。”

“嗯。”墨镜王头脑也不笨,要是不懂得与人逢迎、说些好话,早就被投资商打死了,“那么,可以用表演奖项填补空缺,这是风险最小的。”

“也只能这样了。”陈辉中点头,“另外,金棕榈......你打算投谁?”

“从两部反战题材中挑一部呼声最高的。我看其他几位评委也是这么想的。随大流总不会有错。”

“可行......”

开幕式之后,戛纳关于电影的氛围才开始逐渐的热闹起来。

城市各处的影院、沙滩、礼堂乃至电影宫里面的广场空地和许多自费推广的独立电影人所安排的影片,林林总总,每天就有数百场之多,可谓真正的电影盛会。

当然,这其中,最受观众和媒体瞩目的无疑还是电影节官方片单。

而主办方们对各竞赛单元放映场次的安排也很有一套,基本规则都是根据电影导演的名气和题材受众进行排期,以便让长达一周多的放映活动不至于太过平淡又不能错漏一位。

这日上午,莱曼得了空,便亲自盯着非竞赛单元的排期问题。

按照制度和收受的人情,虽然弄得很麻烦但总归没出什么差错。

才放出去影片,便吸引了一位位的电影爱好者走进。

话说,戛纳电影节期间,对于影迷来说选片的空间相当之自由。

一天的影厅加路边放映,数量极其可观,爱去哪看去哪看,偶尔淘到一部喜爱的,也是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事。

当然,这里的绝大部分也只是连院线放映的门槛都够不上,奇奇怪怪的叙事超多。

但总归这样的氛围是许多电影爱好者所喜欢的。

而在另一边,利亚姆也在带着人到处赶场,分散着寻获有没有发行潜质的电影,好买下版权拿到北美市场赚点利润。

发行公司对于片源的数量要求还蛮高的,毕竟没发行任务,照样要支出工资,而且还浪费人力以及市场空间,是以,戛纳这样的交易平台还是蓝蝶影业很需求的。

......

电影宫,主竞赛单元处。

一个规模宏大、装修精致的放映厅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大家热情交流,等待着入场。

而旁边不远,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满意的看着这一幕的发生。

今天上午,主竞赛会场一共排了两场电影,其中之一就是这位老先生执导的《风吹麦浪》。

是的,老先生的名字叫肯-洛奇,英国导演,36年生人,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系。

算起来,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角逐戛纳了。

早年作为导演新秀,又没什么人脉大腿,所以经常陪跑——不止是戛纳。

这一跑,就是二十多年。

从中年跑成老年,都没能等来一座金棕榈。

这样的遗憾,提名又错过,早已经成为他的执念。

所幸,到了这一届,组委会总算是重视了他,开幕后的第一天就安排了他的电影,足以明白这背后的深意。

只不过,微微不爽的是,离影厅不远处的另一座展厅,佩德罗-阿莫多瓦执导的电影《回归》也在吸引着不少观众的入场支持。

肯-洛奇很明白,这一届戛纳电影节,对他夺得大奖最有威胁的就是此人。

且无论是比较资历还是别的什么。

——从首日最先排班的两部影片的选择就能看出一点评审团的迟疑和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