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留下拿奖吗?”

从德国接触发行商匆匆赶来的帕尔曼问道。

要走影展路线,没点号召力肯定不行。

戛纳电影节的奖项是比较不错的加分项,准确一点来说应该是谈判提价的筹码。

“应该吧。要说大奖归属,我觉得《社会边缘》比《她》机率大些。”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评委喜好了。

硬要说表明政治立场也行。

其实从观影体验来看,《她》比《社会边缘》强,哪怕是《罗马》,其实也是很沉闷的。

此时的阿方索还没有拍《罗马》的那份叙事功力,那就更差点意思。

但偏偏这部影片的题材选取,和方向无比正确。

可能这就是一个电影人的嗅觉吧。

一部反映偷偷穿过美墨边境,在美国生活的黑户到处碰壁,却又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电影,和一部“人机恋”,描写生活点滴,不太有波澜的电影,肯定前者更有获奖的希望。

再加上之前的拜访、公关、本地加持,两部电影肯定能有提名,都有可能拿到奖,但奖项的含金量就不太能猜测得到。

技术奖也是奖吗。

帕尔曼东奔西跑的,对类似的事情接触的也多,点点头赞同莱曼的猜测。

他也觉得《社会边缘》这种电影更适合拿奖。

因为再怎么有喜好上的差别,都很难对一部三观正、屁股正的电影挑出太多毛病。

这就是政治正确。

或者说有竞争、由一个个人评选的平台,就没有公平可言。题材当然是一个加分项。

晚上。

帕尔曼就领着索菲亚、阿方索跑去跟海外各大发行商拉关系去了。

这些人能来这,当然不愿意空手而归。

对这么两部电影节放映期间都很亮眼的电影,肯定能评估其中的市场潜力。

觉得值得,就谈,不值得,交个朋友也是好的。

怀着友好亲切的态度,帕尔曼很快就接到了各国片商的合作合同。

不得不说,戛纳这样的平台简直给全世界的电影人提供了交际基础。

......

转眼到了闭幕式,一行人又走了一次红毯。

《她》的观众人气最高,哪怕电影节已经少了许多游客,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留下观礼,当《她》剧组出现,博得了不少的欢呼。

但就像莱曼说得那样,《社会边缘》才更符合电影节的胃口。

最后,《她》拿到了评审团大奖,《社会边缘》拿下金棕榈,最佳导演被朱利安-施纳贝尔收入囊中。

此君也是导演前辈了,再加上分蛋糕的原则,他比较合适。

一种关注大奖——《加州梦》。

竞赛单元奖——《四月三周两天》。

正戏过后,《蓝莓之夜》什么也没捞着,让墨镜王有些失望。

不过他这片没什么诚意,莱曼想投票,都不好意思,还是给其他更优秀的吧。

索菲亚也有些失落,不过终究也获得了很重的荣誉。

最激动的就是阿方索了。

他还不是后世那个拿奖拿到手软、提名无数的奥斯卡常客,惊喜之下,狠狠抱了一下莱曼,迈着有些飘的脚步,上台领金棕榈去了。

笑又感概,不知道说什么。

脑袋空空,连准备好的发言小纸条都忘了掏出来。

只是有些结巴道:“...这一刻就好像一场梦,我很感谢少年的我接触了电影之后,踏进了这个圈子。谢谢大家的认可,感谢组委会的认可。当然,还有莱曼导演以及剧组所有为之努力的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