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着你前面的问题不是问利用何种方式扩大用户接受面啊,但仔细一想,流媒体说“不可或缺性”、“归属感”好像有点不搭。

哪怕是最懂技术的罗恩都觉得是不是把属性弄错了,社交软件才需求人脉关联的不可或缺、无法替代,像琥珀、奈飞纠结不可替代好像也没意义,只要人们存在网上看剧的需求,不选奈飞也得选琥珀、H更多的还是几个都用,哪家更新了好内容就去哪家。

莱曼可不知道众人在想什么,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未来经验,觉得有了几百万相对忠实的用户可以发展粘性了。

“市场性,强需求,两者都不可缺,目前琥珀的强需求只是自制剧和那部分奈飞没有的独家片源,实在太少了。我这有个想法……”

包括罗恩在内的几个技术人员,听到此处纷纷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等待着大老板的下。

“我们不是学了奈飞的推荐机制和用户评分机制吗?效果一直不错,如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用户发送实时评论并显示的机制技术,应该也能提升用户对琥珀的依赖性。”

没错,A轮之后,除了买内容,拍自制内容,扩大服务器,莱曼拿出的杀手锏就是B站和未来大火的直播领域最拿手的“弹幕”机制。

在莱曼眼里,这简直是情感需求方面的天才设想。

观众看剧是为了获得什么?

填补空虚?打发时间?

说到底,无非是民众基于内心的情感需求。

电影也是,电视剧也是,游戏,小说,包括一切娱乐载物都是服务人的情感需求,是精神层次的物质需求。

而弹幕,这种最初登录于日本nini动画,到A站、B站,再到国内外直播领域,迅速成为众多网络服务商的必备把戏,本就是因为这种机制能在各家产品和功能之外,适当的捆绑,演变成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交互。

人是群居动物,却容易心思敏感、孤独,尤其是互联网冷漠了情感,放大了孤独面。

在这样的社交关系下,尤其对网上看剧的民众来说,弹幕作为一种情感链接的产物,又能作为最直接的导向目标,既能在观影过程中,作品本身不断刺-激用户产生情感,然后弹幕又给用户提供了把原本非常个人的情感分享出去,分享给公众的渠道。

在这个发送私人体验的过程里,用户不但得到了表达、情感宣泄等多重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收获一种被认同,被回应的感觉。

换句话说,情感本身被弹幕这种手段,通过作品连接向了更多人,停留更长的时间,越过了空间,流媒体由单一的内容服务商,多了一重用户的参与。

再者,弹幕能对流媒体的评分和推荐机制做个补充。

像网抑云的很多歌曲,再比如B站不断被挖掘的影视亮点,许许多多的冷门电影、歌曲从不太被关注,基于内容本身传播度的门槛形式,到被吐槽、出圈,进一步被降低了传播困难。

只此一点,对拥有海量版权授权的平台本身也有莫大的利好。

甚至对那些内容商来说也是双赢,他们会多了一条理由供应给平台,其中的因果关系也不难理解。

毕竟无形中,弹幕给这些厂商提供了一种额外扩大曝光、宣传的手段,提供了相对垂直面向喜欢看影视剧民众的刚需渠道。

这种筛选,能让用户自发的贡献出时间、金钱和情感的筛选,有多么不容易,相信也能懂。

总得来说,互动性、连接性,创造性,更深的印象等等方面都能照顾到,还有比这更棒的存在吗。

眼下,很少有人重视这项额外服务,美国人也一向对亚州地区存在偏见,这也是为什么弹幕这种补充应用已经出来好几年了,美国服务商并不怎么理会,还是后来直播业务兴起,大家才发现它的互动效果真的很棒,渐渐都接受了。

所以如果琥珀能成为流媒体领域率先引入弹幕机制的APP,在先行者优势下,它就多了两个名头(自制第一人的用户好感已经拿到手了)。

……

这种基于情感交互的概念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超越时空限制的观影氛围听起来感觉就很棒。

罗恩这帮技术人才虽然都对所谓的弹幕优势在没得到市场证实之前不太有实质的感觉,但大老板这么清晰的理念,说得还这么详细,也都异常期待相关手段的补充。

“我会让团队添加上这种服务的,从技术角度而言,只是一个插件,并不难,最多一个月就应该能完成相应的架构。”

为了保险起见,罗恩还有些谨慎的往后调了。

莱曼笑道:“当然,其实也不是所有用户都喜欢看别人的感受飘过,记得加入到个人化调整里去,不想有弹幕,关掉就好也不影响剧集播放。”

“放心。”

“那下一阶段,我们的规划就大致如此了——”

海外市场、本土市场,继续筛选片源;

开发弹幕插件、评论留言精选及点赞机制;

加大自制剧的比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