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太太不懂这个,但这鸟还挺像的,这花也好看。”

杨氏看得眼睛都直了,“初七,这个我可以绣吗?”

“可以啊,等我给你好好描一下。”这个没用色彩,绣花要用彩色的描绘出来,才不致于绣错。

她有这样的本事,老太太和杨氏就相信了她能画出那什么“家和万事兴”来。

杨氏还催着她,“你快些画了拿给绣庄看,我也好早些绣。”

等到看到“家和万事兴”几个大字和后面的风景画,她犹豫着,“这好是好,可这就能值三十两?会不会太高了?”

不会。

初七就给她说这里面的门道:“这幅面大,虽说不是满绣,却也要绣上大半,三十两都少了,这要是放在府城或京里,怕是百两不在话下。绣庄再给装裱好,再多加百八两的也是能的。”

初七还画了一幅“竹报平安”,她挑的都是当下寓意好,大家都喜欢的题材。

果然掌柜的拿给东家一看,东家当场拍板签下合约。

程初七仔细的看了,她提出的几条都在里面,就放下心来签上名字。

东家特别爽快,临走是让掌柜的给她拿了三倍所需的素面绸缎,初七眨了眨眼,去看其它布料时问伙计:“我看咱们县里的乡绅人家好像更喜欢这种新鲜的缎子。”

伙计没防备这小丫头会套自己的话,他把她当了自己人,“是啊,都嫌这素面的太素了,不如这些鲜亮。东家上的这批货全压下了。”

初七就心里有数了。

她就拿了范氏、初一和春晓的绣品,指着缎子问:“掌柜的,你说我把这上面绣满花,再制成成衣卖,会不会好卖?”

掌柜的就见她拿出纸笔,寥寥几下一件漂亮的衣裙跃于纸上,他屏住呼吸,“这这这肯定好看。”

初七就问:“掌柜的你就说这能一套能卖多少钱吧?”

掌柜的就一脸为难,“好看是好看这本钱也大啊,这素面绸光是进货就二百一尺……我们要卖二两银,都没什么赚头的。”

初七一听爽快道:“那算了。”

掌柜的才想起当初她也是这样,说走就走的,忙“哎哎哎”的叫了几声,“不过我们绣庄是咱县里最大的绣庄了,再往北去也没有比我们大的了,有许多平阳的太太,还有边境的太太们也都会来我们绣庄……”

其实是他们绣庄在平阳和边境镇上都有分店。

他喋喋不休的絮叨了一会,又去和掌柜的商量一通,最后和初七又签了一份合约。

每尺素面缎还是二百给她,她做好的成衣,不管绣庄往外卖多少钱,她每套三两银子卖给绣庄且只能卖给绣庄,除非绣庄不要才可以往别处卖。

不算手工,一套刨去料子和线,最少也能赚一两半。

等回到家,老太太和杨氏再也没有任何疑虑了。

要没去上那些年的学,没点见识能有这脑袋瓜?

这做衣服根本不用杨氏出手,这是她给四婶、小姑和姐姐找的活计。

牛氏羡慕不已,但她自家知自家事,她做活这种细致活也就能比二嫂强一点。

初七说:“三婶你不用羡慕,咱卖菜谱,等春天暖和了,咱再做其它的菜让我三叔他们拿到县里卖,没有他们的累,也比他们赚钱。”

牛氏就笑:“你就唬我吧,一件就一两半银子呢!”

“一套不是一件!”

在县里大集时出摊不用交费,但这种大集是一旬才一次的,平日里是要交摊位费的,根据占地大小从两钱往上,他们因为是做吃食,要放几张小桌椅,占的地方自然大一些,一天十五。

为了省钱,程四甚至连棚子都没搭,就这么直接在露天地里放了两张小桌,一张小桌挤挤也就能坐四人。

其中一套桌子和长条凳是程二搬家时没要的,当初打这些是为了给孩子们学习的,就是在山上砍的松木,不算好也不孬。但云修不再念,程二可能觉得自家进了城成了城里人,看不上这些就都留下了,还大气的说“给你们烧火。”

另一套是三房屋里的。

孩子还小,当时做的时候也给预备了,此次牛氏拿了出来,说自家云舟念时去大房,“正好和云宗做伴,就这么两个小的,还这一个那一个的干啥?”

程三在家找些木棍钉了两个一层层的收纳架,一个架子上一层层的放着盖帘,盖帘上是包好冻好的混沌和擀好的面条,蒙块白布免得落灰尘。

另一个架子则摆着需要用的碗筷、小碟子、木盆等。

大铁锅是买的,程家有好几个铁锅,哪栋都有锅灶,但冬天要烧火取暖,这锅灶不能拔,拔了呼呼冒烟屋子里就不能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