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人,在乎的只有自己,对别人的事情没有兴趣,对他人的情绪似乎也感受不到,更没有同情心。读学作品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会让我成为一个有人性,懂温情,会思考,内心也变得柔软的人。

同样的一部作品,字的表达和影像的呈现虽然各有千秋,但是通过对比,我似乎更倾向于字的叙述。夏目漱石的《少爷》,我看字的时候一气呵成,从未如此畅快,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我似乎是得了便秘,一而再,再而三的停顿,反反复复,硬是看了好久才把电影看完,并且感觉电影拍的没啥意思。我以为只是偶发事件,想去求证,于是又看了电影版的《活着》,小说我十年前就看过了,我还记得当时我在大学的时候看到这本小说带给我的那种冲击力,可看电影版的时候就总感觉差强人意,真的有点奇怪,可能字的表述更能让我体会到人物所传达出来的情绪和感受,真的会让我陷进去,影像就感觉差很多,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先看了小说,提前知道了故事情节,相当于又重新看了一遍,当然就没有那种兴奋感了,谁知道呢,不过,我始终认为,字比电影更有感触,更有力量。

当然了,看也只是个人爱好而已,一点也不高级,和你喜欢养花、除草、钓鱼、追剧、打游戏是一个道理,只是当作消遣罢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种逃避,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是一种反抗,反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满。也许是现实生活太无聊了,每天重复的生活会让人变得枯燥乏味,有的时候给自己换换脑子,换一种心情,也是极好的。

你想想看,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内卷,现在是内卷的越来越严重,听说现在的小孩如果学习不好,连重读的机会都没有了,即使大学毕业了也不消停,得为找工作而发愁,年龄大了还得被父母催婚。除了有钱人,感觉普通人的一辈子都逃不过“上班”二字,有的人受不了了就离职了,离职了就刚开始玩,刚开始还挺开心的,日子过得很滋润,每天都能睡到自然醒,但是时间久了内心就会越来越焦虑,并且还会给你一种错觉,会让你感觉到不上班比上班还难受,因为你每天都得花钱,但是又没有收入来源,不用等太久你就又开始着急了,又得为找工作的事情而发愁了,好像找到工作就能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了,有了收入来源就不焦虑了,这其实又是一种错觉,只有一种心理按摩,等到你真正上班的时候,等到你每天被闹钟吵醒而不是睡到自然醒的时候,你就又想要辞职了。

生活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的折磨你。

其实说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钱。有钱你还会去上班吗?有钱你还会焦虑吗?当然有钱也会有烦恼,中国人就是这样,你过得好,他很不爽,你过得不好,他心里爽的很,这就是人性。既然大家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所以就不要去在意什么老板的批评,同事的议论,领导的大饼了,其实这些都是浮云,只有工资发到自己手上才是真理,只有这个它不会变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他的你都控制不了,既然控制不了,那就随他去,爱咋咋地。也许焦虑不是缺钱引起的,也许有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相信生活中大部分的俗事基本上可以用钱解决,咱们都是俗人,那就过俗人的生活,别整那些精神上的问题了。

精神上的问题的确用钱是解决不了的,就像我之前看到的一本哲学,它说学习哲学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思考特定的问题。它列举了九个问题,如下所示:

1.我们能否认识意识之外的世界?

2.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意识?

3.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言如何获得意义?

5.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6.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何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8.如何理解与面对死亡?

9.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

对于这九个问题,我思考了一下,我一个都回答不了,关键是它问的有些问题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让我如何回答?什么是“自由意志”?我不知道。我又不是他,我怎么认识到他人的意识?关键是他人的意识我即使认识到了,但是你能确定你认识的那个意识和他认识的那个意识是同一个意识吗?总之就是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是哲学家的问题,那就让哲学家去思考好了。对于普通人,还是算了,还是如何思考多挣点钱会比较实在。如果你问你老婆,你说,老婆,我们能否认识意识之外的世界?你老婆肯定一脸懵逼,懵逼过后,一巴掌就给你甩过来了,你今天是不是吃饭吃多了?你脑子里面在想什么?你知不道你娃快生了?还不赶紧出去挣点奶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