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高昌,李恪全然没有即将升官的喜悦,他不仅不知道自己立下了多大的功勋,还不知道下一顿吃什么。

高昌粮仓的所有粮食都被鞠泰烧毁,一粒没有留给李恪。

“苦也……哪里有粮食啊!”李恪愁眉苦脸,显得无比憔悴,白发都长了几十根。

“大王,王参军已经去焉耆购粮了,马上就到了。”李义府将登记造册的府财物单交给李恪,宽慰道:“有城中诸多豪右供养,总不至于断粮。”

“孤饿不着,大军吃什么?”李恪踌躇不已,心中百转千回。

没有粮食,大军就该饿肚子了!

饿肚子的大军会办出什么事?

李恪想想都觉得遍体生寒。

“马周呢,这几日都在忙什么?”李恪随口问道,他已经有许多日没有见过马周的了,行军的事宜只能让卫斌和崔促等人协力处置。

李恪自知之明,绝不胡乱掺和。

李义府禀报道,话中尽是赞佩之意:“长史诛杀了十余族附逆之家,明正典刑,令高昌震涑。”

如此果断的行为,李义府感到深深的佩服,几百颗人头,说取便取了,没有丝毫迟疑。

李恪点了点头,想起是自己让马周料理高昌善后之事,“抄没了多

少粮食?”

“尚未登记造册。”李义府道。

十日之间,马周除了监督斩杀附逆之族,便是稳定城中秩序,将大唐的律令格式贯彻高昌。

李恪看了李义府一眼,思考片刻说道:“无妨,汝去造册,全部充军需。”

虽然李义府有贪墨的“后科”,但是能够做到宰相,李义府绝对是聪明人,他绝对看的出来,此时大军才是他性命的保障。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成为宰相,仅仅是一个贪官罢了。

审时度势,是身居高位的必备技能。

“喏。”李义府大声应命,神采奕奕。

来到存放抄没之物的仓,眼前一片乱七八糟的杂物,凌乱的堆在仓中,仅仅按照抄没其家的顺序罗列。

“长史去哪里了?”李义府又来到国相府,却不见马周的踪影。

“马长史去了军营,军中将士遣人询问何日归乡。”来济回答道,同时将李义府索要的名录交于他手中。

李义府敏锐的察觉到军心似乎不稳,谨慎的询问道:“大军有心归乡?”

来济神情颇为凝重,见李义府问起,沉声答道:“正是如此,大军出征数月,未曾归乡,又无赏赐颁下,乃有归乡之意。”

“没有赏赐颁下?”李义府

吃惊不已,追问道:“大王下令以府之财赏军,为何没有颁下?”

来济摇头,不知道李义府在说什么。

“未闻有此令,大军屯驻城中,近日以来已有劫掠之事,长史亲往安抚,却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济忧心忡忡的回答,军心不稳乃是历来之大忌,而今大军不仅远征日久,更兼赏赐不足,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变故。

若不是返回中原的道路过于难行,此时恐怕已有逃兵了!

李义府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他直属于李恪,头顶没有马周,刚刚入仕,出身卑微,也没有许多瓶瓶罐罐,唯有依靠李恪才能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