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李恪心中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的答案。

塞北一行,拓地千里,可如何治理这些地盘,李恪却始终没能想到合适的办法。

此次对于远征高句丽,在思考了如何解决打赢高句丽的问题后,李恪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移民。”

“移民?何为移民?”

杜如晦双眉紧皱,脸上尽是褶子。

只听李恪道,“中原大地自汉以来,世受儒教,独尊儒术,仁义廉耻孝,无人不知。”

“然中原以外的蛮夷却不知,语言不通,化未注,除了必要的朝奉外,我们与他们基本上没有交流。”

“就连地盘相接处,也是壁垒要塞以拒之,屯军列阵以防之,你要教化他们,还要拿出孔老先生那一套教化他们,其中难度自是可想而知。”

话到此处,李恪微微一顿,接着道,“论及教化,莫如移民。”

“遣大唐边民,罪民迁移过去,传唐,兴百业,授典课,通婚姻,将之唐化。”

“如此两代,蛮夷也就与我大唐无异了。”

其实这个办法,之前也不是没人用过。

当年秦夺蜀地,为了避免蜀地百姓叛乱,秦国用的正是这个

办法。

而也正是因为秦人入蜀,极快的蜀地秦化,蜀人很快与秦人无异,最终蜀地成为了秦国最有力的粮草供应基地,为秦国一扫六合奠定了扎实基础。

如今面对高句丽,李恪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这一个。

毕竟只有当“蛮夷”彻底汉化之后,他们才能懂得“天下之大,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其他的办法,说什么教化,那都是美好意识的想象,不具备真实效果。

听完,杜如晦微微点头,褶子脸上露出一抹怅然,喟叹道,“兵事易解,民事难清,烽烟一起,家国凋零。”

“若如你所言,那必也是百年基业,何其的遥远。”

用李恪的办法,看上去比教化蛮夷这个办法所需的时间更多。

可李恪却不以为然。

只听他道,“如此乃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时间虽然久一点,但却可以一劳永逸。”

诚然,移民进行汉化的时间虽然拉得很长,可这个办法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种化的不通,从而达到“天子之令,朝闻夕达”的效果。

而你大军压境,夺其地盘,夺其民众,为的不就是这个?

若打下来的地盘守不住,

那付出如此代价的意义在哪?

难不成只是为了炫耀一下大唐国威?

杜如晦当然也知道这一点,闻声不再反驳,只朝着李恪拱手道,“老臣谢过殿下。”

李恪见状当即摆手笑道,“不用客气,若说谢谢,那也该是本王,你这三万贯花的不冤。”

言罢,便与崔促一道离开了莱国公府。

而当两人离开后,杜荷这才上前问到,“父亲,殿下所言,确实可行?”

杜如晦点了点头道,“正如他所言,这个办法该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闻声,杜荷不禁诧异道,“若当真如此,他为何不直接上奏给陛下,反而跟您说?难道就为了那三万贯钱?”

他以为,李恪既然知道此次远征高句丽存在这么多的问题,直接告诉李世民不好吗?还能混个为国为民的美誉。

这般告诉他的父亲,只为了三万贯钱,看上去格局就太小了,不太符合他如今一字并肩王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