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年开始,我想写一本长篇小说,即使没有人看,我也会写下去。我觉得结果不重要,过程比较重要,我也特别讨厌重复自己。这本长篇小说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反正不着急,慢慢写。我始终认为,真正伟大的学还得是长篇小说。但我似乎没有写长篇小说的才华,写个短篇都够呛,杂又写的太多,都厌倦了。但是人应该挑战自己,不能一直待在舒适区,舒适区待久了,就习惯了。

我读过的小说比较少,真正读进去的也就二十本左右,绝大部分都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个人比较喜欢比较淡的小说。当然情节丰富的小说,跌宕起伏的小说,充满了戏剧冲突的小说也不反感。但是我总觉得那样的小说不真实,离现实生活太远,在这样的小说中,我体会不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的情感,而那些不怎么在乎情节的小说比较在乎作为一个个体复杂又矛盾的情绪和感受,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日本作家写的东西。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进一步说,那些充满各种戏剧冲突的小说写的不是真实的生活,人生也不可能充满各种巧合和偶遇。说白了,他们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人物,不是有血有肉的正常人,而是一个个没有情感的机器人。读到最后感觉越来越虚假,越来越像爽,越来越不想看了。

我觉得所有伟大的作品,所有永垂不朽的小说其实写的都是人性,都是感受,都是情绪,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样的人物才有血有肉,那样的人物刻画出来才栩栩如生,你才会感受到真实。你去看获得过诺贝尔学奖的日本作家的作品,哪一个不是这样,根本就没啥看点,根本就没啥故事情节,根本就没啥戏剧冲突,但不影响它成为优秀的作品。

当然,一点故事情节都没有的小说,我也看不下去,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我记得在以前的章也说过,我说日本作家写的东西都很啰嗦,故事情节讲的很简单,又没什么戏剧冲突,看着看着容易睡着。其实那是我的问题,只是我个人没有兴趣而已,所以才看不下去。如果换成别人,说不定就觉得那不是啰嗦,而是细腻的心理描写了。但是,大量的心理描写,总是不停的心理描写多多少少有点病态,比如说出了名的《人间失格》。或许那也是真实的人物,只是你没碰到过而已,即使碰到过你也看不出来,不过不要紧,他们都在小说里。

当然,还有一类小说,我不是看不下去,而是不想看,那就是意识流小说。比如说杜拉斯的《情人》,之前听说这小说很有名,还是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得过法国学奖,还拍成过电影,描写了一个贫穷的白人少女与一个中国富翁之间禁忌而绝望的爱情故事。幸好简介上说了啥,不说,鬼知道小说里面说的啥,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一会这么写,一会那么写,有完没完啊。这类小说完全不顾读者的死活,对读者极其不友好,这种完全自我式的写作方式,我是真心欣赏不来。但是它存在肯定也就其价值,不然也不可能得奖,只是我惹不起,但是我躲得起。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铺垫,只是表达我个人的喜好罢了。所以我明年想写的这一本长篇小说也就有了大致的写作方向,绝对不可能是意识流小说,还是想写一本以情感为主故事情节为辅的长篇小说。这本长篇小说不知道能不能写好,顺应天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