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有的人用语言,有的人用音乐,有的人用电影,有的人用字,等等,于是诞生了各行各业的人,主持人,歌手,导演,作家……只不过有的人做久了以后就想当大师,可惜大师不像大米一样常见,大师并不好当。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的上真正的大师?这个我不清楚,也不想讨论,但是我觉得至少不是干的越久的人就能做大师的,大师不是流水线上作业的操作员,不然,烂片之王的王晶就是大师中的大师了。王晶是个商人,不是艺术家,在他的价值观中,挣钱最重要,其他的并不重要。电影这东西可以拍的下里巴人,也可以拍的阳春白雪,王晶就代表了俗气的一方,烂片之王怎么了?被骂怎么了?拍不出艺术片怎么了?我是生意人,挣钱不寒碜,王晶最好的状态就是闷声发大财,也是我最喜欢的状态。

我觉得口碑这东西不要也罢,名声这东西不要更好,因为把控不好的话,搞不好会害了自己。可是那些常年霸占各大影院的中国电影导演们就不一样了,既想票房又想口碑,接了商业片但又不想被骂俗气,想拍得有深度又奈何自己能力不够,导致最后出来的作品啥也不是,画虎无成反成犬了。

比如导演们都喜欢装唯美。天美,水美,人美,服装美,全都美如画,只可惜拍电影不是拍MV,如果只是要求画面美,我还不如去看CCTV9。

比如导演们都喜欢装悲凉。人死了,常常莫名其妙的哭了,哭的那叫一个悲痛欲绝,我还没懂为什么哭了的原因就叫我跟着人物的情绪走,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到底是导演铺垫的不够,还是我看得不够仔细。

比如导演们都喜欢装深沉。要想拍出有深沉效果的第一点就是要话少,必须惜字如金,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才能感受到对话背后的暗流涌动,只可惜我啥也感受不到,你说问题出现在哪里?导演你告诉我?我改还不行吗?关键是你自己能感受到深沉吗?我相信鬼都不信,鬼看了也得摇头晃脑的离开。要想拍出有深沉效果的第二点就是电影的时长必须得够长,至少两个小时起步,不然肯定不够深沉,只可惜我看到三十分钟就坐不住了,而《爱尔兰人》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我看完以后还不想离去,这就是冗长和深沉区别。

比如导演们都喜欢装理想主义。我感觉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孤芳自赏的自恋感和一种自我感动的投入感,是入戏太深出不来了吗?导演们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主义就可以不讲逻辑吗?比如有一部电影,刚开始男人为了得到江山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到了最后又可以为了至死不渝的爱情不要江山了,搁这玩过家家呢?就喜欢这样反复横跳,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吗?要是喜欢,我直接送你个不倒翁好了。理想主义是被导演们装到了,爱情拍的也跟童话似的,但是这样的童话到最后只会变成笑话。

看完电影,我只感觉到演员无辜。演员其实是一个很酷的职业,可以演绎各种人物的爱恨情仇,但同时这个职业也相对被动,尤其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为了吃饭基本上没有挑选剧本的资格,只能被导演安排,我真的不相信短短的几句对话就能让角色泪如雨下,要是我去了肯定得整点洋葱才行,不然哭不出来,演员肯定是被逼的,哭完以后心里面肯定得骂一句,导演他妈逼的。

看完电影,我只感觉到观众无辜。花了钱买了票,看了半个小时,结果就在里面如坐针毡,但是一想到自己花了钱,跑了岂不是很亏,还是再看看吧。于是又看了半个小时,还是看不下去,咋办?走了算了?不行,我可是花了钱的,就这样走了,我得亏死。不行,必须得看完,哪怕拍的是烂片我也得看完。这就是典型的既花钱又花时间还给自己找罪受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