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在下江宁孟清圭。(第1/2页)
章节报错
那日是琼林苑的闻喜宴。
景兴元年,官家在金明池宴请新科进士,京城百姓闻风而动,围拢道路,探头探脑,等待宴席结束,好一睹新士风采。
弱冠之年、形容俊美的状元郎,自然是目光之的。
甫一出现,不仅夹道两侧轰动,阁楼中、彩幕之后同样有莺莺私语。
状元郎的丰姿,闺秀们早已从父母或是兄长、仆从那里有所耳闻。
听说这次选出的才俊三百有余。一众黄绢中,不乏相貌出众、身姿挺拔者,在他跟前却要逊色三分。
他姓孟,名清圭。
官家信奉道法,听说他尚未取字,又觉得他的名字与道有缘,顿时技痒难耐,做主道:“《国风》里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圣人也说,君子当如玉。可见,玉人合清,才算得君子。但玉清乃是最高之道,寻常怎么悟得了?想来要学仙人,饮早露,吃白石,才能得其中真法。”
官家沉吟两声,便想好了他的表字:“你是当朝数一数二的美男子,面如冠玉,形容你恰如其分。但朕愿你,外型内秀,以玉饲心,以心炼道。你呀,就叫尝玉罢。”
又亲自为他主持冠礼。
由此,尝玉君的美称,一传十,十传百,响彻京城内外,朝野上下,更不知拨动了多少闺阁少女的春心。
彼时,乐璟还是相公府上的一个小婢,服侍郭相公的幺女,五娘子郭莘。
郭莘比乐璟要小上两岁,豆蔻年华,第一次袒露少女心事,用帕子半遮脸,怕被看清脸上的晕红,就是为了孟清圭。
直到金明池,乐璟亲眼得见,才明白那是什么滋味。
尝玉君,尝玉君。
果然恰如其分。
闻喜宴后,小娘子郭莘好几次念起那日看到的状元郎。这种时候,乐璟也就跟着想一想他的脸。
郭莘道:“他做了爹爹的学生。”
在孟清圭待官期间,郭相公常常邀请他入府宴会。可惜她们始终没有缘分得见其一面,只远远地看见过几次背影。
郭莘觉得失望,跟随她的乐璟却不然。
想来也该是这样,远远看一眼,才有尝玉君的韵味。
六月,皇后四十诞辰,恰逢宫中又诞下一位皇子。官家子嗣单薄,夭折两子三女,只剩下一位八岁的小殿下膝下承欢。又得一子,实是幸事。
双喜同庆,大梁城中连着欢祝三日。
盛况空前,城内通宵达旦,火树银花,歌舞升平。这样热闹的场合,郭莘怎么会放过,因此拉着乐璟去了夜间的灯会。
灯会中设有字谜,时间尚早,大多都还未被人拿去兑彩头。
郭莘随手捡了个牌子过来,却猜不出,只觉得无趣,于是扔给了乐璟,寻觅别的灯谜去了。
乐璟拿着牌子,正要跟上,却被上头写的谜面吸引。
“盛极一时,长水润岁,金陵南北。”
倒是不难。她不由得在心里拆起了字,猜测起来。
时人出灯谜时,总爱把官员的名字编写进去,根据谜题寓意,可以看出其中表达的喜爱或愤憎。譬如正在执政的相公郭魁,就有人曾拿他的姓名想了谜语:外城出状元。
眼下这个谜题,显然也是以人名做底。
一天十二时辰,一也就是子时。皿盛子时,可以得出一个孟字。岁分十二月,合起来是个青字。至于金陵,是江宁府的旧称……
她的目光一凛。
答案已经明朗了。
好巧不巧,她认识的官人里,正好有个姓孟的金陵人。
“孟、清、圭。”
三个字从她的唇齿中依偎出来。没来由的,她心中涌现出一阵喜悦,想要把谜底念给郭莘听,于是提高嗓音,脆生生笑道,“是尝玉君!”
话音刚落,头顶便响起了一个俊朗的男声。
“尝玉君怎么?”
被花灯染成明黄色的大梁街市,焰火纷纷,乱洒如雨。夏夜沉沉,深色的天幕好像一汪深不可见的湖泊,她似陷入其中的鸟儿,被一道落雷惊起。
瞪圆了眼睛,她仓皇抬起头看,正对上了绚烂百灯下,一双温润的眼。
那眼随主人而笑,彬彬有礼地垂下睫帘。
瞳剪秋水,藏了整片灯海。
“你……”她后退两步,语无伦次,如置梦中,明明该知道眼前是谁,却因不敢相信,还是问了,“你是何人?”
白帢青衫的士朝她拱手作揖。
“在下江宁孟清圭。”
——